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中学·志在中华 >> 廉政网站 >> 清廉人物 >> 正文

廉说

作者:高二13班 端木雪妍    发布时间:2021-3-7    阅读次数:

 

历史证明:清正廉洁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微。古往今来,在五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中,有多少洁身自好之人不为身外之物所动摇,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他们的人格之洁深入人心。在无数次时代更迭的交替后,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沉淀下来的只有那廉洁的清香,沁人心脾。

“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人性本善,在生命初始的时期,金钱,珍宝在孩童看来都是与他物无差的事物,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人迷失在了繁杂耀眼中,丢失了自己的本真,贤者却能守住本分,不忘初心。宋国有人得玉,献给相国子罕,子罕拒收,献玉者又补充这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子罕答道:“我把不贪作为财宝,而你以玉为宝。我收了玉,那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各自持有自己的珍宝。”在献玉人的眼中,玉是无价的宝物,在子罕看来,人世间最珍贵的是不贪。在珍贵的宝物面前,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原则,从而守住了自己的“宝物”——清正廉洁。

廉洁作为中华渊源流传的文化精髓,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中孕育、扎根,延续在我们的思想、行为之中。古有周敦颐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莲花,做人也要似莲般,挺直了腰杆,不为污浊所侵染,保持如玉般的洁白。也有屈原对江哀叹,于皆醉之人中独醒,不愿与世俗间的污秽共存,被司马迁形容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今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身为一国之总理,仍坚持着清苦朴素的生活,一心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还有独守空山的杨善洲书记,多少个日夜,他凝视着山中的寸草寸木,把财物与精力全部投入了让荒山重返苍翠的行动……身为官员,他们两袖清风,不取一草一木,却留下无尽的财富,他们身先士卒,在华夏大地上扬起阵阵清风。

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追溯起腐败滋生的源头,无疑会得到唯一的答案,即初试。第一次收取礼品,第一次公款吃喝,第一次索要钱财,尝到了甜头,就继而会衍生出更巨大的问题,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最终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等到这时再想回首,已是追悔莫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如果一开始就守住廉洁自律这一基本的底线,又怎么会有积累而成的大祸呢?贪腐之人从不缺乏良好的物质环境,他们缺乏的只是自重、自省的意识,以及顾及廉耻之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人人都能以“廉”为镜,那社会必然是洁净无垢的,每一个在黑暗处滋生的邪念,都会被投射于光明之中,在人们心灵的强光下被遏制,从此再无死角。唯有坚持正直清廉的心性,才能让其本身于史留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