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高二学生撰文悼念魏特琳、张纯如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3日 作者:佚名
我校高二学生撰文悼念魏特琳、张纯如
12月13日,我校高二12班刘雨霏同学为国家公祭日撰写的文章《柔肩扛大义天使驻人间——悼念两位杰出女性:魏特琳、张纯如》被多家媒体转载。
全文如下:
那是2017年的夏天,我有幸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志愿者,传播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炎炎夏日中,我“初识”了两位杰出的女性:明妮•魏特琳和张纯如。之后,我查阅了两位奇女子一些资料,深深地被她们的事迹所震撼。她们,一位为无助者庇护,一位为无声者请命,都为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们的正义、无畏和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令人景仰;她们有太多的巧合,特别是她们令人扼腕的人生结局,足以说明南京大屠杀这一酷刑的“百科全书”,不管是对于见证、记录还是重新打开那段历史的人们,都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心理摧残。但愿人类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浩劫可以终结。
惊人的巧合
明妮•魏特琳
1886年,明妮•魏特琳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科尔小镇,中文名华群;1912年魏特琳从伊利诺伊州大学毕业后,加入海外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来到中国安徽合肥创办女子中学;1919年应聘到金陵女子大学任教;1940年5月14日,因患严重忧郁症回美国治疗;1941年5月14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间公寓内打开煤气自杀。
张纯如
1968年,张纯如出生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她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2004年11月9日,由于长期受忧郁症的折磨,张纯如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用手枪自杀。
魏特琳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人,张纯如则是在美国长大的美籍华人。两位出生于不同的世纪,却有着许多惊人的巧合:首先,两位竟是校友。魏特琳与张纯如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分别学的是师范和新闻学专业。第二,两位为同样的一段历史而殚精竭虑。魏特琳亲眼目睹了日军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并通过电文、书信等向外界传播消息,但是由于在南京大屠杀后,魏特琳生活在日伪统治之下并患上忧郁症,没有太多的机会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来控诉侵华日军残暴罪行。而这一使命便落到她的师妹张纯如身上。1995年的一天,张纯如来到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开启了尘封50余年的《魏特琳日记》。张纯如曾经回忆自己阅读这些文献资料的感受:“我既愤怒又很困惑”。“为什么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魏特琳却被公众遗忘?为什么魏特琳的精神没有成为全世界所共有的遗产”。后来,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专门写了一节“南京活菩萨”,成功地“复活”魏特琳。魏特琳与张纯如这两位出自同一校门的女性,就这样为了维护同一段历史真相而接力。第三,她们患上了同样的疾病和选择了同样的人生结局。由于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怖”,她们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两位女性柔弱的身躯终究抵不过人性黑暗面的重重包围,她们患上严重的忧郁症,皆以不同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逃避这段无法回首的残酷历史。
二、不朽的丰碑
魏特琳和张纯如两位女子,为捍卫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以及人类的正义和良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魏特琳的主要贡献:第一、保护9000多名南京妇女儿童。1937年12月初,日军逼近南京城,魏特琳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开始考虑如何保护战火中的妇女儿童。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支持下,魏特琳带领10多名员工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建立了妇女儿童难民收容所并担任所长。12月13日后,魏特琳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国际身份庇护着妇女和儿童,撑起了血海中的生命孤岛。在恐惧与绝望支配下的难民们眼中,魏特琳便是那“希望女神”、“活菩萨”。第二、保留大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自1937年8月至1940年4月,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的日记、书信等都成为极为重要的史料。
张纯如的主要贡献:第一、发现《魏特琳日记》《拉贝日记》的史料价值。张纯如这位年轻的华人作家,不仅重新打开了珍贵史料《魏特琳日记》,同时还于1996年在德国寻找到拉贝先生的后裔,发现了《拉贝日记》。这两部日记,是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极其有力的证据。第二、改变了西方国家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尽记载的状况。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一书写道:“与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和欧洲的纳粹屠杀犹太人不同,南京大屠杀的恐怖在亚洲以外几乎无人知晓。美国出版的大部分历史著作都忽略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张纯如凭借着一腔热血与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寻二战期间在南京发生的那场浩劫。就这样,她著成了这本《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第一次向西方英语国家揭露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唤醒一段被西方社会遗忘的历史。1997年该书出版后,登上《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3个月之久,引起国际上的巨大反响。
虽然这两位伟大的女性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们为维护人类正义良知的精神永存世间……
三、正义的力量
1937年12月1日,安全区正式成立。也就在同一天,魏特琳拒绝了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请求。“我不能这个时候抛弃中国”,这便是她的回答。南京沦陷后,战火纷乱,生灵涂炭。魏特琳既要照顾难民生活,又要日夜防止和阻止日军来绑架妇女,面对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她依然强打精神鼓励难民们坚定地活下去,并对他们说:“中国没有灭亡,而且永远都不会灭亡。日本注定要失败”。当看到一位为试图保命而戴着太阳袖章的小男孩时,她对他说:“你没必要佩戴这个太阳标志,你们中国人不要担心,日本一定会战败,中国不会灭亡。你要记住自己佩戴那玩意儿的日子,永远都不要忘记”。然而,1940年的4月,魏特琳遭到了无端的栽赃,有人将侵华日军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掳走中国妇女的账算在善良仁爱的魏特琳女士头上。为此,她再次受到巨大的心灵打击,被迫辞职回国。尽管如此,但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还曾对友人说:如果我还有一条生命,我仍然会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正是这种对中国的深情与热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支撑着她救济着无数生灵!
而张纯如不仅努力地还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还揭露日本抹杀这一段反人类历史的企图。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在本书漫长而艰难的写作过程中,日本许多知名政客、学者和工业界的领袖在如山铁证面前,仍然顽固地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他们的这种嘴脸一直强烈地激励着我”。“本书描述两个相互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暴行。一是南京大屠杀本身”,“另一个是掩盖”,正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所言: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南京大屠杀》出版后,在震惊西方世界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无端的质疑,尤其是来自日本右翼势力的指责恐吓。她据理驳斥,与日本右翼分子对质,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十恶不赦的本质,成为抨击日本掩盖历史可耻行径的“女斗士”。
魏特琳、张纯如两位女性坚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坚信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坚信自己不懈的努力终究会让世人铭记历史。
四、人性的光辉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南京由此陷入长达六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屠杀、兽性肆虐的奸淫、疯狂至极的抢掠、野蛮无度的纵火……正如《魏特琳日记》中写道:“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找到。”此后,每天都有大批疲惫、恍惚、饥饿、带着少量衣物的女难民涌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2月中旬的一天,魏特琳在街上看到载有8至10名女子的车子经过,听到这些女子在喊“救命,救命”。她把她的无奈和愤怒都记录在日记中:“啊,上帝,请控制一下今晚城内日军的残忍兽行吧”。“如果日本妇女知道日军的各种暴行,她们该会多么羞愧啊!”
魏特琳预先估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将有2700多名难民避难,然而,迫于日军暴行,这里最多时容纳了近万名难民。魏特琳带领员工为这些一无所有的难民提供吃住,承担管理工作。这样的压力对一名女性来说,太沉重了,并且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更可怕可恨的是日本士兵们如同“野兽机器”,仅在南京沦陷后的头10多天里,每天都有10至20批的日本兵到金陵女院绑架、掳走、强奸妇女。这位金发碧眼的女士面对凶残的日军,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日军的暴行。正如拉贝先生在日记中这样形容魏特琳:“像抱窝的老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着她们”。即便日军对安全区的禁令已下,但她仍旧尽其所能保护难民,以职业训练班的名义变相收留难民。在暗无天日的大屠杀中,魏特琳让人们见到了那绝望中的希望、那丑恶中的美好。
为感谢和纪念这位和平勇士救助中国难民的义举。在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中,屹立着魏特琳女士的雕像。这位女士戴着眼镜,微笑着,十分安详,眼神中流露着母性的慈爱与关怀。雕塑下镌刻着:永生金陵明妮•魏特琳。
张纯如执着、知性、追求真相的勇气同样令人敬佩。她曾经对她的母亲张盈盈女士说:“作为一个作家,我要拯救那些被遗忘的人,为那些不能发声的人发言。”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她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据张纯如的家人回忆,由于目睹着历史资料中无比残忍血腥的历史事实,张纯如常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真相太残酷了。她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写道:“世界历史上极少有什么暴行可以在强度和规模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行的南京大屠杀相比”。“不仅生命易逝,人类对生命的历史经验同样不堪一击”,无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生命由于侵略者的暴行而陨落,然而,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便是这些生命陨落得毫无意义。张纯如为同胞的悲惨遭遇而呐喊,希望日本政府能够为南京大屠杀正式且认真地道歉,给已故的同胞一个交代。她是一位人权的斗士,为遇难者的冤魂鸣不平!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有一段印有幸存者脚印的路。路的尽头,是一座高两米的雕像,这便是张纯如雕像。她温柔的双眸中露着坚定,微微抬起一只手,好似在讲述着这段历史。
两位女性的人性光辉流芳百世,照耀后人,唤醒着人性中真、善、美……
铭记这两位杰出的女性——魏特琳女士和张纯如女士,感恩她们为捍卫历史真相以及人类正义良知的伟大付出。“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恰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整体造型“和平之舟”,愿这艘和平之舟搭载着每一位爱好和平人士的美好心愿,扬帆起航,驶向和平美好的未来……
在第五次国家公祭举办之际,谨以此文,悼念明妮•魏特琳女士以及张纯如女士。
(作者:刘雨霏)
关注“中华中学”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