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它将会带来无限的动力。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呢?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关于制定目标的主题。
一、目标要现实可行
一个目标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是让人们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看得见的目标才能激励人们去追逐它,才能促进人们形成动力,获得最终想要的结果。
大家是否想过篮球架的高度是如何设定的。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啥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因此同学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一个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目标。
二、目标要具体的
“我要好好学习”,这是很多同学的目标。听起来很棒。但哪些行为算好好学习呢?比如:上课不迟到、听课不走神、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只有具体的目标才能为我们的行为指明方向。
三、目标要可量化
有两位员工定了这样的工作目标,第一个是“按时完成任务”而第二位员工这样写道:今天我在八小时内完成 300 个三角铁的校正,并全部对齐。相比之下,第二个员工的目标包含了三个量化指标:时间量一一“八小时内”、数量一一“300 个三角铁的校正”、质量-一“全部对齐”。同样的,有些同学的目标定为语文取得不错的进步。这个目标就缺少量化的标准,不错的进步如何衡量呢?提高几分或者是提高几名相对而言就是可以量化的。
四、分解目标
有些同学刚入学时订立了一个非常有志气的目标,比如要考上xx名校,但是这样的一项大型目标往往容易将我们压得喘不过气因此需要把它分解成几个容易处理的小目标,从而减轻自己的焦虑也让目标更加可行。比如第一学年我要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第二学年进行强化训练,第三学年查漏补缺,再细化到每一季度、每个月、每周,再到每天。
五、制定计划表
有了具体可行可量化的目标后,我们可以将目标转换成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一个学生的目标是要在期末考试语文成绩提高 10 分。为达到这个目标,他需要制定一个可以帮助提高语文成绩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和教师商量如何在时间和方法上的投入来改善学习习惯和掌握学习内容。
六、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在我们设定好目标后,下一步就是执行了。这其中涉及一个问题,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把目标外化为我们的行动力呢?
第一点,想象困境。
研究发现,你越乐观想象达成目标后的积极状态,你离真实的目标就会越远。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做的是“想象困境”。比如你的大目标是考上 xx名校,实现之前想象一下自己在学习的漫漫长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从而对困难会有一个基本的心理预期,以及基本的应对方法。你不会因为困难的出现而完全蒙圈,也不会一蹶不振。毕竟,你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第二点,为自己助推。我们既要有耐心,做长期算法,又要巧用手段,让自己事半功倍。
以下两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大幅提升实现目标的概率: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实时监控,给自己清晰的反馈,告诉自己目前的进度是什么,离愿景还有多远,我选择的方法正确吗等等,从而获得掌控感。
第二种方法是设置环境触发点。我们可以在环境中设置目标各种触发点,提示自己自动去执行和目标相关的行为。这些触发点,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相关的工具。比如,你的手机电脑桌面,写上“健身”,“看书”等字,也可以是这一类型的图片。你还可以把你需要的工具,放在容易看到的位置试卷、经典书籍等等。比触发点还高一个段位的,是创造自己的环境场。环境场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比如,家里有一个书桌,在这个书桌上,你只做跟学习有关的事如果想休息,看电影,看网页,就换一个地方,比如到客厅的沙发上培养出自己的环境场,当你到了这个“场”,你就会自动做和场吻合的相关行为。这样的自动行为多了,我们离目标的距离,还会远吗?
怎么样?今天的几个妙招对你是否有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