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20)班的高语杉,今天的晨会由我来为大家主持。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17)班。
升旗手 朱劭川 同学
朱劭川同学担任班长兼体育委员的职务,其工作认真负责,学习上进,曾荣获“三好学生”“三好标兵”等称号,在成长路上,他相信终会迎来“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偿所愿。
升旗手 李佳倪 同学
李佳倪同学担任值日班长的职务,用心搭起学校与同学们沟通的桥梁。她秉承“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的信念,在追梦路上,一路向阳。
升旗手介绍完毕!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 !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礼毕,稍息
1949年4月23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摧枯拉朽,挥师解放全中国。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76周年,我们有幸请到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公共服务部讲解员杨卉卉老师来为我们讲述一位渡江英雄的故事,传递战役中的革命精神。
杨卉卉老师宣讲
认真聆听
李兵书记为杨老师颁发校外辅导员聘书
感谢杨卉卉老师的发言,渡江战役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本周三将举行的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6周年升国旗仪式,我校朗诵团再次接过南京市诵读《渡江战歌》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
今天的晨会到此结束,请老师们先退场,同学们按早操队形有序退场。
附1:杨卉卉老师介绍
附2:杨卉卉老师讲稿全文
渡江战役胜利和南京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书写的伟大革命的恢宏篇章,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渡江战役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而解放南京,则是渡江战役中一项十分重要也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配合部队顺利渡江、解放南京,当时的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成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虎穴,在保护人民财产、策反瓦解敌军、维持社会治安和策应人民解放军渡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来介绍这位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的陈修良的故事。
1949年4月24日,南京解放的第二天清晨,在人民解放军35军军部,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紧握着一位中年女子的手,说道:“真没想到呀,帮助我大军渡江、解放南京的地下党负责人,原来是一位小女子呀!” 这位陈士榘口中的“小女子”,就是中共南京市委第一位女书记陈修良。
自1922年中共在南京建立党组织以来,组织已连续八次遭到敌人毁灭性的破坏,南京是一个真正的虎穴。1946年,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陈修良,从淮安启程前往南京,领导地下组织从事获取情报、瓦解敌人、策动起义等,长达3年之。
陈修良一到南京,便以“姑妈”“张太太”等身份开展工作,要想在警特林立的南京获得敌人的机密情报,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一天下午,陈修良照例和市委委员方休见面。当得知方休的妻弟是国民党电台机要人员,而且就住在方家,陈修良敏锐地感到这是一次大好的机会。她要求方休一定要密切留意此人,寻机获取重要情报。几天后,机会果然来了。
方休向陈修良报告妻弟出差了,但留下一个手提包,里面藏有一份秘密文件。陈修良立刻赶到方家要求开包查看。打开一看,发现这份文件正是我党苦苦寻找的国民党军事密码。陈修良压抑着激动的心情,冷静地说:“方休同志,这份文件太重要了,我要立刻让情报部门抄录一份。”方休点头说道:“好,不过同志们只有1天时间,明天他可就要回来了。”陈修良迅速将密码本交给情报部门,经过三位同志的紧张抄录,这份厚重的情报在第二天一早便“完璧归赵”,而密码的抄录本,已随同情报人员登上东去上海的列车,几个月后,党中央高度评价这份密码,它对掌握国民党军队调动情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修良深入虎穴,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险而传奇的故事。在“五·二〇”运动中,她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为正义而呐喊;在斗争关键时期,她策动国民党海、陆、空军的三次倒戈事件,敲响敌人丧钟;在胜利解放之际,她力劝李宗仁释放全国政治犯,保卫革命火种。她以铮铮铁骨、赤子之心战斗在敌人的心脏,机智地领导着黎明前的最后斗争。
陈修良是中国革命史上女地下党员的优秀代表,她对理想的坚定,对革命的忠诚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听完陈修良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感受到了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许许多多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前赴后继地为渡江战役以及迎接南京的解放而英勇斗争。
1949年4月20日,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破裂。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八点,渡江战役正式打响。百万大军千帆竞发,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的江防,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谱写了一曲英雄史诗。
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我们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感怀与纪念,必将成为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促进新的历史性飞跃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今天的宣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