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升旗手
他们均来自初三(6)班。一位是孟晓乐同学。孟晓乐同学任语文课代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校“三好学生”称号。在老师眼中,她踏实稳重、勤奋好学;在同学心中,她真诚友善、值得信赖。课堂上,她思维敏捷,专注听讲,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无论是担任班干部,还是参与校园活动,她总是全力以赴,尽心尽责,用实际行动为班级和学校增光添彩。希望孟晓乐同学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如展翅的雄鹰,搏击长空,翱翔万里!
另一位是陈雨泽同学。陈雨泽同学品学兼优,恪守律己,以高度的自觉性遵守校纪校规,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卓越的精神风貌。集体中,他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奉献,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是班级坚实的力量。此刻,站在国旗下的他,肩负的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希望陈雨泽同学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少先队员敬队礼
老师们,同学们,文明,是校园温柔的底色;礼仪,是人格自觉的光芒。文明从来不在远方,它在走廊里放轻的脚步,在相逢时真诚的问候,在课堂上一分钟的专注,在网络上一句得体的表达。作为儒雅的中华学子,如何让讲文明守礼仪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呢?下面由初二优秀学生代表初二(9)班曹一珩同学说说她的感受。
儒雅少年,文明礼仪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儒雅少年,文明礼仪”。
那么,何为“文明礼仪”?怎样践行“文明礼仪”?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都,中国是礼仪之邦,何以体现?在当今社会,礼仪真的很重要吗?
首先,文明礼仪是什么?它是以文明为内核、以礼仪为载体的言行规范与修养表现,通过真诚、得体的举止传递尊重、友善与共情,既体现个人内在的道德素养,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与人交谈时放下手机,专注倾听的态度,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尊重;是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排队不插队的自觉,是维护集体秩序的责任;亦或是不小心撞到他人时的一句诚恳的“抱歉”,是接受帮助后发自内心的“谢谢”;是对待长辈的恭敬、对待同学的包容,也是面对不同文化时的理解与包容。
简而言之,文明礼仪是“让他人舒适,相处温暖”的内在修养,是一种能传递善意、凝聚温暖的生活方式。
礼仪从不是刻板的“规矩”,也不是只做给别人看的“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修养。
说到中国早期文明礼仪,孔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圣人。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可以聊一聊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文明礼仪思想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产生了两千余年的深远影响,
他强调的“温、良、恭、俭、让”也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成为中国人的核心品格,让“讲礼貌、重修养”成为中国文化中评判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塑造了中国人温和谦逊的文化气质。
包括后面苏轼与王安石的“变法之争”,政见相悖却不失君子情谊,北宋时期,苏轼与王安石因对“变法”的看法不同,成为政治上的对手。王安石主张激进变法以富国强兵,苏轼则认为变法操之过急,会损害百姓利益,王安石也坚持自己的理念,推动变法实施。两人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却从不用“构陷”“打压”等手段——王安石掌权时,虽不认同苏轼的政见,却认可他的才华,仅将他调任地方;苏轼被贬后,也未因个人境遇诋毁王安石。后来王安石罢相,苏轼路过江宁拜访他,两人“相谈甚欢”,一起游山玩水,畅谈诗文。这场“政见之争”,紧紧限于“事”的讨论,而不涉及“人”的攻击,这诠释了“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竞争准则。由此可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文明礼仪早已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它和我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但是,青少年践行文明礼仪,不代表忍气吞声。文明礼仪三弯腰,大家小学就学过,真正践行起来的又有多少人呢?大家都想要做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修身养性,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份伟业。最后,我想说成为儒雅少年,践行文明礼仪很难,但也很简单,只要你想,就可以,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初二(9)班曹一珩同学发言
同学们文明是看得见的教养,也是不言自明的力量。它让校园更有秩序,让学习更有温度,让每一个人都在彼此尊重中成长成才。愿我们以今天为新的起点,让文明成为同学们的气质与标配,让礼仪成为校园最美的底色,让我们共同成长为新时代的儒雅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