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下的中华----2012校园文化艺术节青奥美文优秀作品选登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梅韵·金陵

虽说现在尚未到深冬,但我却已经开始挂念初春的梅。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每年梅花节必定会引来各地游客在此驻足。他们扛着相机,穿梭在各个枝条之间。举目四望,弥漫数十里,正是“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闻数里,醉人无数。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一点白一点红,好似雪中血。艳丽却不娇媚,盈盈绕绕三二缕清香,沾满华裳。

若在往年,谁也不会对梅花除了娇艳之外的任何做出感叹。因为我们无法体味“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雪梅呼应。也无从知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悲戚。更是想都不敢想“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香”的骤绽。

直到08年那场大雪,让我们都彻头彻尾得看见了被歌颂了千万年的梅魄。那年冬天,气温格外的低。梅花花苞开了又合,合了又开,像个踌躇害羞的女子,不想让心急的情人看到她坚强刚毅的一面,耐心的等待着天气的转暖。人们无不惋惜哀叹。但就在那一晚,她们相约一起舒展开了自己轻柔的睫毛,任由露水侵蚀她们娇嫩的皮肤。

次日,朝阳下,她们快要冻僵的翅膀微微抖动,期待着,会有人向她们投去惊叹的目光。正如她们所愿,此时此景,震撼着每一个南京人的心神。一阵凌冽的寒风卷起万千花瓣,似飞雪一舞,广袖流仙,翩翩若惊天。静若游鸿见飞雪,动若游龙俯日月,青丝飞带玉臂摇,独领风骚,恍若空灵幻花飞惊梦。

风住,花落,人尚静,抑或惊。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就这样第一次深深映入我们的记忆——无比难忘。

这不禁勾起我对秦淮八艳的念想。八个女子,并非都是南京人,却都沦落至此,惺惺相惜。然而,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八个才女却并没有梅花那么好的命运。明朝末年,她们以美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何止百千?美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倾倒。这八位女子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但她们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都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南京,似梅花,似八艳。在柔弱的江南水乡背后,隐藏着更为不屈的魂魄。

无比遗憾,在青奥会举办期间不能将如此梦幻的情景呈献给更多的人。

但南京的风采与风骨,会凝聚在每一个南京人的心中,散布在南京的每一个角落,让青奥期间所有的外来游客都真真切切体会到历史在南京沉淀出的精华。

高一(1)班      刘依和

 

 

最美的诠释

初秋的水杉不忍地褪下一层绿意,丝丝细碎的阳光摇曳着那迷人的舞姿。迎着在风中昂首飘扬的五星红旗,风儿倾来一阵阵有力的呐喊:

“体转运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同学们很有节奏的做着准备活动,仿佛在告诉天空中沸腾的云彩:青奥,我们准备好了。

这是我们上体锻课的一个小小的情景。远远望去,十二个班排出了十二种蓬勃气势,他们都被赋予了同一个响彻云霄的名字,叫做青春,红色的校服如同一团正激情燃烧的火焰,好似拥有怎么也扑不灭的热情。这股热情,却并不闹心,它充满着一种种神秘的感染力,我想任何一个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被它深深吸引,并且好奇的凝视着那些在操场上跃跃欲试的少年,这世界上也许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吧!

一窝蜂地,校园立刻变得活泼了。一声“开始活动”霎时催醒额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它们如同一颗颗干瘪的豆粒,渴望着运动来浇灌它们,滋润着它们的心田。

“快,快过去!”被同伴拉着,光速一般冲向乒乓球台,慢慢地,乒乓球顽皮地跳跃桌面的声音愈渐清晰,可我知道,比这速度还要快的,是我的心跳。不由分说地,拿起球拍便向同伴打去,可球儿却倔强得回到我的身旁,同伴笑了,我也笑了。乒乓球们好像组成了一支有“国际范儿”的乐曲,奏着如此和谐动听的乐曲,而那演奏中的“小插曲”,为此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真实,别样的精彩。

我想,这不就是青奥精神吗?为什么要举行青奥会,难道只是为了青年与青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赛,竞技吗?我看不尽然。一块奖牌甚至是金牌其实都不足以体现出一个国家青年运动水平,而最重要的,也许是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吧。要是你抱怨自己没有专长,不会这些体育项目,那就更无厘头了。我认为,享受那个过程就足矣,因为它真的可以让你体会到这种自内而外的快乐,实在不行,就把它当作一首“小插曲”,不是也很美好吗?

集合的哨声嘹亮、悠长,但这里面却承载着多少轻松与愉快,留恋与不舍。我们,如释重负,仿佛能触到湛蓝的天空,嗅到桂花的奇香;我们闭上眼睛,回味着刚刚那堂课真挚的意义,我们手拉手,肩并肩,更加精神地走进那间属于我们的教室······

青奥的脚步踏得愈来愈快,也愈来愈有力,身在南京,我们每一个人都定会打心眼里感到自豪。有时,我会思考: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是进行场馆设计建设?还是参加比赛,为国争光?我想,都不是吧,青奥口号也许能说明一切:分享青春,共筑未来,而你,也一定可以!

天气一天天地拨开寒冷的面纱,十一二月,天黑的早。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常常问自己,我们还会如此期待体锻课吗?一定会的!一个坚定不移的声音矗立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笑了笑,继而奋笔疾书。墙上,砳砳正俏皮的微笑,它一直陪伴着我,也许它的笑脸,是对青奥内涵最好的诠释吧。

 

高一(2)班      吕迪

 

                 落英缤纷,共筑青春

南朝朦胧的烟雨在唱经的梵音里化而为雨,落在唐宋迁客骚人瑰丽的诗词里,流经古老蜿蜒明清城墙下,把文化的底蕴冲刷成五光十色的雨花石。落英缤纷,荡起历史的涟漪,千姿百态,彰显灵动与活力。雨花石,是南京的一张美丽名片,是青奥会的一种独特气质。

龙盘虎踞的古城南京,迎来了龙腾虎跃的青奥会。青奥会的吉祥物“砳砳”更从那一片瑰丽的雨花石中走出,为五光十色的雨花石带来了属于青奥会的青春的气息。

哪家南京的孩子没有玩过几颗滑溜溜的雨花石?色彩缤纷的雨花石是开启孩子们梦想的钥匙。我们透过雨花石,看见了夫子庙的花鸟鱼虫,看见了秦淮河的悠悠流水,看见了玄武湖的金色晚霞……雨花石,伴随孩子的成长,代表着孩子们梦想的颜色,是青春的图案。南京青奥会的口号正是“与青奥共成长”,提倡让孩子们共同成长,欢乐成长,带着梦想与激情,活力与青春成长。我想这也许青奥和雨花石一样,都伴随着孩子们成长,鼓励着孩子们带着青春走向梦想的远方,迎接明天的挑战。

哪里有迁客骚人来到南京没有赞叹雨花石的瑰丽动人?雄壮的唐诗,隽秀的宋词,甚至是奇妙的明清小说,都留下了雨花石的倩丽身影。迁客骚人对雨花石的叹赞,是为南京文化历史的倾倒;文化人士对雨花石的歌咏,更是对南京文化生机的钦佩。南京青奥会的理念,是“分享青春,共筑未来”。拼搏与奋斗是青奥会永恒燃烧的精神火焰。雨花石也许来自百万年前的洪荒时代,可是它经过滔滔江水的洗刷,冲击出属于自己绚丽不褪的图案,锻炼出自己沉着从容的心态,因此历久弥新,没有为时光的湮没。青奥会让我们“分享青春,共筑未来”,这不正是鼓励我们向雨花石学习,以充满希望的心态,去挑战未来的困难,分享朝气蓬勃的青春,共筑灿烂美好的明天?“分享青春,共筑未来”,这也是雨花石赋予我们的青春的含意,青奥会想让我们了解的内涵吧。

南京青奥会,注定像雨花石一般瑰丽,如雨花石一般精彩。砳砳向我们微笑着走来,南京青奥会在雨花石中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与青奥共成长”,“分享青春,共筑未来”,我们将在落英缤纷中,共筑青春,谱写属于南京青奥会的动人歌谣!

       高二(3)班      沙梦琪

    

 

峥嵘   

50年代的中国是激情,眠着的她已苏醒,站起来的新中国和她的儿女们豪情澎湃,气宇轩昂。

70年代的中国是斗争,斗出一片火红的天,斗出一片火红的景,独树一帜。

80年代的中国是变革,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像酝酿一坛老酒,愿等开窖。

90年代的中国是组合,忙碌发展的中国在创造,在改革,在实验,在组合各种被解放的元素。激情与理性,知识与创新,保守与开放,浮躁与冷静……世界给中国一个机会,中国,还了一个奇迹。

今日,中国,南京,青奥会!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刘禹锡一记《石头城》,万千感慨。秋雨道: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已把怀古的忧思开拓到如此气派,再加上一千年,南京城实在是气可吞天。这就是南京城,一座文人墨客都爱拈来咀嚼的城市。

现下,中国众多城市中,只有北京与南京,带着首都意味的“京”字。北京,将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融入于自然。鸡鸣寺的晨钟暮鼓依稀可见,明故宫的的遗迹仍可寻访,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玄武湖的游人一二,栖霞寺那遍地红枫炫烂,周处台灰白粗糙的石头默看人事变迁,夫子庙的市井之象,中山陵------显赫憩园,孙权岗------大帝安眠,紫金山的钟阜晴云、紫气东来……这就是南京城,一座“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敞开一派山水”的城市。

南京男人,“就是一大箩卜”!南京女人,真实自然,没有浓妆淡抹,唯有素面朝天。南京人,一句”多大事啊”,大事化了,小事化小。与上海,深圳相比,适宜居住而不适宜打拼。这就是南京城,一座让人感到舒服的城市。

这样的一座城,将于2014,举办青奥会。令人期待,使人激动,莫名张扬。

“共享青春,共筑未来”,我青奥标语。作为青年人,你我拥有美好青春,无限活力,斗出一片火红的天的热情。我们是青年人!理应,将这一腔热情,投于青奥会志愿者的工作中;理应,乐于“共享”,升华“共筑”;理应,展示我青年人,我气吞山河之金陵,我壮哉大中华之风范!

当一座城,成了某种标志后,荣耀是否,看其标识为何。不需多说,水道两边易富庶,此乃定理。在经历了六朝金粉,何况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而今的青奥会,南京城,无疑是荣耀的。那么,你是否还会于茵茵绿草中丢弃纸屑,于桃红柳绿中折下生机,于凝固的建筑中随意谩骂?自知!

2014青奥会,又是一个挥洒汗水,拼搏无惧的季节。看,那逼人的红;看,观众席间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各国国旗。远方,是呐喊助威之象;身后,赫然四个大字:中华儿女;只见,各国游客赞不绝口。相信,将于2014年,一一演绎。

回首南京城,展望青奥盛事,只觉风骨峥嵘。

 高二9班    王倩  

 

                                                                

金陵城韵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城。

钟山雨,台城柳,秦淮水。李义山诗云:“三百年同来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六朝金粉,金陵似乎成了亡国之地,见证无数繁华,又经历更多的风雨。南京聆听亡国之音的序曲,大约可以追溯到东吴,从那以后,这里便接二连三地出现亡国之君,成就一番亡者气息。往事不堪回首。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亡国之气到底掩盖不了这座城的魅力,历史的沉淀,风雨的洗礼,南京一路走来,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弥新。秦淮河畔依旧歌舞升平,霓虹闪耀,却再也不见当年的奢靡之气,秦淮八艳的脂粉奁也早已不见了踪迹。匆匆来过,不留半分痕迹的又何止是美人们呢?这便是这座城给予历史的见证吧。

我心目中的这座城,少了几分淡淡的悲伤,多了些豪迈的大气。这倒与六朝烟水气不大相符,但在我看来,这里坐拥紫金山,流着长江水,除了曾经屈辱的历史,哪还有半分逊色?或许今日南京人的性格里还有些许逆来顺受之意,但不妨理解为宽容和气,“怒其不争”之类,到底是不适合用在南京人身上的。

我生来就在南京,从未远离过半分。小时候十分羡慕那些放了假就说要回老家的人,因为他们注定有旅行的机会。后来我才明白自己不曾远离家乡,是多么幸运的事。我从来没有向外人道过半句南京的好,即便我看着她慢慢褪去象征屈辱的历史外衣,即便我仿佛与她一荣俱荣——想来这也是大多数南京人的性子,不虚美不浮夸,所谓“南京大萝卜”,大概就是这样。

叫我写些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半个字也写不成,于是,我便只能粗略地写写我生活的南京。我住在城南,这里有文德桥,秦淮水,也有大大小小的古老巷子。我接触最多的不是风花雪月里的桨声灯影,却是民风淳朴的一条条旧巷。去小学的路上总看到几排河房,有的还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确定文物身份的铜牌还挂在外墙。墨黑色的屋檐上垂下几挂肥瘦相间的腊肠,墙角靠着数十颗喜人的青菜,小小的咸菜缸里沉着可以吃一整个冬天的腌菜,冬日里的城南便是这样的风貌。夏天呢,便是人当主角。择菜洗衣的老太,哼着京剧的老头儿,如果说冬日的巷子有一种静态美,夏天又是热闹。夕阳下,晚归的学生,下了班匆匆捎颗白菜回家的上班族,张罗着晚饭的大婶,都鲜活起来。

“潮打空城寂寞回”,古人没有预见,即使背负了亡国的名气,即使出了一个又一个“后主”,这座城依旧能在今日书写她的恢弘史诗,不急不缓,不悲不喜。

“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南京没法回避历史,且看她不灭的风流。

高二(11)班    白云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