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8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清明时美丽的风景似乎总在远方于是许多人选择在这个季节信步去看一场花事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一路风尘赴时光之约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在肩上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故乡

相传春秋时期,重chong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印象中清明总是阴云蔽日,细雨绵绵,是那种密如牛毛,细如花针的春雨。这雨寄托了人们无限的哀思和怀念。清明节是追思故人,缅怀先人,郊游踏青的时节,是给逝去的亲人和先烈扫墓的日子。

然而现代的年轻人,往往崇尚过一些新奇的西洋节日,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视而不见。大家可曾记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可曾记得“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的陆游,和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司马迁,还有上个世纪的刘胡兰,王二小,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英勇堵枪口的黄继光,他们都是我们永远缅怀的爱国人士啊!文化的消逝,文化被扭曲,竟在这不经意之间悄悄进行着。冯骥才认为,“我们应该研究、整理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当我们自己能够在相当的高度上把握住自己的文化,能够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不怕全球化。否则,我们无法跟世界对话,我们无法提升我们的文化,也无法发展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家底都搞不清楚,对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我们当然害怕全球化。”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让我们一同感恩过去,感恩先辈,守住我们中国文化的根。

时届清明,日暖风熏,翠柏凝春,更显得郁郁葱葱。

忆往昔,在血雨风腥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多少名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发展希望。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进步,然而革命先烈们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也许不需要为了祖国而付出我们的生命,我们也许没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磅礴气概,我们也许不能“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能做的, 是学习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是认识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学习好各门文化知识,完善自己的思想,美化自己的心灵。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是国家的接班人,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前辈爱国精神,为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国梦,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升旗手:陈平乐、江天琦

晨会发言:程雨菲

出旗

晨会主持:张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