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中华中学对德友好交流使团。虽然只有短短十天。但这十天我受益匪浅。
在这十天的行程中,最令我珍视的莫过于在德国当地家庭的生活了。德国人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为人处世都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Juliet和她的家人为我展示了这样一种异域的多彩生活。
1.家庭聚餐
在Juliet家的第一天晚上,我尝试了别具一格的德国烧烤。然而令我留意的不仅仅是美味的烧烤,还有他们的餐桌文化。
在德国,餐具都是刀叉,有时也会有调羹。菜品大都放置于盘中。餐盘一旁还有准备好的餐巾供人使用,可谓细致谨慎,不似东方家常土味大大咧咧。餐桌文化一部分表现在餐具,其更多的则是表现在用餐的人。在德国家庭用餐时人并不会会感到很约束,这和我原来的看法大相径庭。饭桌在德国的作用一点也不输中国,它是一个家庭交流情感的平台。上至国家文化,下至鸡毛蒜皮,很多平日难以相问的事情都可以在晚餐和餐后得到解决。例如这次,我与Juliet的父亲谈论了很多,包括中式的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别,还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他表示了对中国学生学习艰苦的关心和对西式教育的实用性的赞同。一顿晚餐,不仅仅是吃喝,更是中西文化的友好交流。

2.社团活动
那是在德国的第二天,Juliet带我参加了学校音乐社团的聚会。我曾经参加过社团,大多走形式,令人兴趣索然,可谁能想到国外的社团是如此别具一格。
下午7:00,我们到达了活动的会场。会场没有我想象中的西装笔挺,没有想象中的礼节烦乱。
我看见的只有德国学生友好的笑容,听见的只有他们亲切的问候。德国学生的热情着实让人惊讶。也许这就是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德国的学生们围绕在空地上弹起了吉他,唱起了歌。没有安排,没有任务,没有考核,就是自发地想唱歌。Juliet告诉我,每年,他们这些热爱音乐的学子都会有一次聚会,来一起唱歌,一起交流。他们的音乐水平非常高,很多人都能精通多个乐器。从Juliet那得知,他们学习音乐,靠的是兴趣而非灌输和考核。看见他们指间流淌的音符,这何尝不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才是西式教学的关键。
3.公路骑行
除了学校中美妙的社团活动,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多姿多彩。这次就领略了德国公路骑行的魅力。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没的说。道路宽敞空阔,两旁还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每个路口不论大小,红绿灯是必不可少。在此间我还留意到一个细节:一旦人车相遇,这里都是车让人,而非是国内的人让车,公民的素养很高。我心中暗暗佩服。德国的车道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公园,小桥,栈道……都可以是行车的地方。德国人彻底贯彻了最后两公里自行车的概念。低碳,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这么简单。

在德国的这十天,我经历了很多具有当地乡土风情的活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但想必上面三个活动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德国人与人,人与文化,文化与自然,自然与人的和谐美好。我觉得这正是当今中国所缺乏的,也是我本次旅行,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