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平凡又特别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1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普通话,平凡又特别》。百度百科上说,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可是这段短短的定义并不能传达我们每个人与普通话之间平凡又特别的联系。

10岁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转学到浙江温州的一所小学。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我内心惶恐不安。很快,我发现,在这所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使用普通话,下课的时候大家都用方言交流。我听不懂,更无法加入他们的对话。教室里那些热火朝天、嬉笑怒骂的精彩都不属于我,我被隔绝在他们的世界之外。两天之后,我再也不愿意再去上学了。父亲知道了原因,鼓励我在周记中将我的感受写下来,寻求班主任的帮助。班主任章老师了解了我的困境之后,鼓励全班在课后也讲普通话。慢慢的,我终于能够参与到大家的对话中,终于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到今日,我依然对章老师充满感激。那个课后充溢着普通话的教室,于我而言,意味着接纳与包容,是对一个“闯入者”的脉脉温情。

读大学的时候,我的室友来自五湖四海。一个来自山西平遥,一个来自湖北随州,一个来自山东临沂。一个爱吃酸,一个爱吃辣,一个爱吃咸。当大家用着各自的方言和家人打电话的时候,其他人都像在听“鸟语”。可是借助着普通话,我们彻夜开着“卧谈会”,嘲笑戏谑,很快打成一片。普通话,像一把小锤子,打破了地域的隔阂,帮助我们互相理解与尊重,让我们收获了亲密的友谊。

今年夏天发生的小故事,则让我对普通话有了更深的情感。七月下旬,我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当了一回背包客。可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我们旅行的第三天就迷失了方向。炎炎烈日下,我们背着重重的行李,徘徊在曼谷街头,找不到大巴站,不知所措。“是中国人吧?要不要帮忙?”熟悉的语言传来,一阵惊喜激荡着我们的心,我们突然有了底气,不再害怕了。旅行过半,在老挝边境的一个小饭店里,我们遇上了一个做木材生意的浙江人。他来到老挝才三个月,第一次在当地遇到中国人。他拉着我们聊了很久,向我们诉说来此做生意的艰辛,热心地为我们介绍附近的风景名胜,向我们抱怨当地的饮食太酸太辣。在异国他乡,普通话成了我们共同的“乡音”。它是一种密码,一种咒语,瞬间消弭了陌生感,唤起阵阵乡愁,把一颗颗“中国心”联系在一起。

普通话,天天听,天天说,我们对它太熟悉了。可是正如阅读文学作品,那些让我们微笑落泪的,既可以是历史长河中的波澜起伏、荡气回肠,也可以是寻常岁月里的赌书泼茶、一蔬一饭。普通话,就是我们生命中和“一蔬一饭”一样的存在。它寻常,又不寻常,自然地牵系你、我、他。推广普通话,倡导文明用语,不仅是在推广一种语言,也是在传递接纳与包容,尊重与善意,爱与关怀。

岁月之美,在于其不动声色的流逝,语言之美,在于其润物无声的奉献。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种温情、一种敬意说好普通话吧,就像珍惜生命中平凡又特别的“一蔬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