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2018级学生会外联部的陈瑞民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二(12)班
升旗手郭阳同学郭阳同学担任班级班长一职。他学习认真,求知欲强,勤学好问,课上认真听讲,课后经常与老师交流。他工作尽心尽责,能高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与同学合作处理班级事务。他为人风趣幽默,雅正乐观,愿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依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升旗手胡启楠同学胡启楠同学在班级担任英语课代表一职。工作上,她认真负责,能很好的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学习上,她一丝不苟,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列,在期中考试被评为校级“学习之星”;生活中她乐观积极。希望她在以后的时间里,更加努力,拼搏进取,考上心仪的大学。

升旗手介绍完毕!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本周五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董洁老师,下面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董浩老师进行国旗下演讲《2019,第六个国家公祭》。

董浩老师晨会演讲




师生认真聆听
感谢董老师的发言!八十二载后的今天,金陵的伤痛仍然无法平息。但是祭奠死难同胞,不应沉湎于伤悲之中难以自拔,而是应该正确的对待历史,才能深刻地认识现在,展望更美好的明天!我们作为青年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更应该心怀敬畏之心,戒骄戒躁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下为演讲全文。
纪念馆那些一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年是第六次公祭,今天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述纪念馆的那些一
纪念馆有一种花叫和平之花紫金草南京人称二月兰,每年农历初三开遍南京城的各个角落,一叶叶一簇簇,它是日本陆军军医山口诚太郎在南京紫金山下发现的,当时的南京城已经一片破败到处断垣残壁,尸体累累,而山口被这样的顽强生命所感动,采集种子带回日本种植,并每年乘坐日本当地的火车,沿途一路播撒,在他眼中这种紫色的小花来自南京沁透30万无辜亡灵鲜血的土地,每朵小紫花的背后都隐含的一个无辜中国人的冤魂。他祈愿战争的灾难不再重演,祈愿人类的持久和平。
纪念馆有一座雕塑,一个年幼的孩子坐在母亲与弟弟的尸体旁失声痛哭,他叫常志强,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他与家人前往难民区避难,在走到新街口附近张府园时遇见了日本兵,他的母亲与弟弟被日军残忍杀害,当常志强找到母亲时母亲呢喃着他幼弟的名字,常志强找到奄奄一息的弟弟将他抱到母亲身边,母亲用尽全力拉开衣襟给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当人们发现这对母子时他们的尸体被血水和奶水冻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时至今日,回忆过往常志强老人依旧痛不欲生,战争给他带来的巨大伤痛永远无法言喻!
纪念馆有一条路,叫历史证人脚印铜板路,上面的222块铜板上铸有当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以及重要证人的脚印,其中的一块铜板上只有一只右脚脚印,那是吴秀兰老人留下的,1937年8月开始日军对南京进行了数月之久的无差别轰炸,而吴秀兰老人的两个年幼的女儿被飞机炸死,她自己也被炸断了一条左腿。身体之痛,失女之痛伴随着老人一生。
纪念馆有一面墙,叫死难者名单墙,墙体上镌刻了一万多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姓名,每到清明,名单墙前哀乐低回,白花含悲,一个个年迈的幸存者步履蹒跚,他们来到名单墙前颤颤巍巍的伸手抚摸擦拭着亲人的名字,那上面或是他们的父母,或是他们的兄弟姐妹,或是子女……曾经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如今已经成为墙体上冰冷的名字,每年公祭前都会有志愿者来到这面名单墙前为死难者的姓名描新,生命已经逝去,但含冤逝去的亡灵我们将永远铭记!
纪念馆有一口鼎,叫国家公祭鼎。鼎是中国古代祭祀的礼器,我们知道的有司姆戊大方鼎,大克鼎……国家公祭鼎是根据楚大鼎为原型铸造的,为三足两耳圆形铜鼎,高1.65米,重2014公斤,正面铸有160字骈文,骈文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最终中华民族取得胜利的历程。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偕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老人以及南京死难者遗属代表阮泽宇小朋友共同为国家公祭鼎进行揭幕。
从14年起每年12月13日我们都会在国家公祭鼎前举行公祭仪式,悼念当年在南京大屠杀当中无辜遇难的30万同胞,悼念与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历史。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的抗战之路我们流血流泪,走的艰辛,但最终我们胜利了,最终我们的国家一步步走向繁重强盛,即便如此我们当不忘和平的来之不易。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如今国家公祭鼎矗立在纪念馆集会广场的正中间,时刻向世人宣告着:永矢弗谖,祈愿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