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2018级学生会外联部的黄若轩。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1)班。
升旗手高铭洋同学
高铭洋同学现担任班长一职。作为一班之长,平日里,他积极为一班打造优秀形象,待人和善,团结同学。在管理时,他一丝不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尽心尽力为老师同学服务,积极参加各项班级活动。在学习上,他刻苦认真,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愿他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的,仍怀着坚定的目标,不断努力进取!
升旗手孙菀心同学
孙菀心同学现担任副班长一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在学习上,她严格要求自己,勤学好问,成绩优异。在班级管理方面,她细致严格,又不乏变通。在校庆和运动会上,都可以看到她身为志愿者为同学忙碌的身影。希望她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突破自我,创造辉煌。

升旗手介绍完毕!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老师们、同学们,本期晨会我们继续以“平语近人”为主题,进一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智慧。
本周的主题为“国之本在家—立足家庭,着眼家教”。

高一(5)班彭心悦同学国旗下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5)班的彭心悦。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国之本在家,立足家庭,着眼家教”。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是由众多家组成的,没有家难以有国。因此,重视家教,建设好小家,也是为了我们的“大家”——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发言中提到了两句话。一句是出自《左传》“爱子,教之以义方”,其意是爱孩子就要教育他遵守道德规范,走正道。另一句是“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意思是如果你不用道义来引导孩子,不用道义来爱孩子,反而是害了他,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
从《左传》到《资治通鉴》,中间隔了约1500年,却都在强调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观,这就是总书记所说的,“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今天我想说的却是他的“青核桃”的故事。只有五六岁的司马光和姐姐在一块玩,想要把一个青核桃去皮。两人忙活了半天也没能把皮剥下来,姐姐很气馁,有事先走了,剩下司马光自己。过了会儿有个老仆人过来了,他帮忙倒了点热水,烫了烫,就把青核桃皮剥了下来。老仆人剥完核桃皮就走了。姐姐回来了,问这是谁剥的,司马光就特别得意地扬起脸来说是我呀,这时他父亲把脸给沉了下来,说我一直都在旁边看着你呢,小孩子怎么能说谎呢。父亲的诚信教育深深烙印在司马光的行为里。后来司马光有个学生学成离开时,司马光就赠了一个“诚”字,让他从不说谎开始做起。由此可见,良好的家教会培育一颗美好的种子,我们也会从家里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一种更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道理。
家庭教育影响深远。
著名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学贯中西,正是因为有严格的家教。钱钟书十六岁时,还被父亲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父亲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父亲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果没有这样的家教也许就没有这样淡泊宁静著作在身的大师。
家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父母乘车时教孩子排队,一旁的孩子也跟着排队;父母在公交车上给孩子让座,孩子也会跟着模仿;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家庭养成的孩子一定能让周围人感到温暖。可见,良好的家教对于我们社会来说多么重要。我相信一个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一定是有公德心和和社会责任感的家庭。而有教养的孩子折射出的不仅是教育得当的父母,更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希望。
因此作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时期的同学们,应该正确看待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小而言之为个人、为家庭,大而言之则是为国家。父母从小教育我们的外出旅游时不毁坏文物,文明礼貌,谦逊友好,因为这就是公民素质的体现,国民形象的体现;父母要求我们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因为这也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都能做到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坚毅勇敢,那我们国民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一个家庭的家教和社会、和国家的形象密不可分。
家教,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民,也是教会我们去爱国,教会我们只要每一个人把自己做好,就能成为一道光,照亮这九州方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立足家庭,着眼家教,让家国情怀充满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