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精神引领我们进步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6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2018级学生会学习部的郭阳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3班。

升旗手凃天乐同学

凃天乐同学现担任高一(3)班英语课代表一职,她课上积极思考并与老师互动,课后及时巩固。平时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为班级荣誉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在各方面树立榜样。为人幽默厚道,阳光开朗。

升旗手盖天越同学

盖天越同学现任高一(3)班团支书一职,他在学习中认真努力,课上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向老师提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组织各种团员活动,组织发展新团员,并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志愿活动。为人乐观开朗,乐于助人。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2019年已悄然落下帷幕,2020年正引领我们开拓进取。回首过去,我们激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路很长,故事才刚刚开始。下面有请徐飞校长做国旗下演讲,大家欢迎!

徐飞校长新年致辞,以下为讲话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

新年好!

告别21世纪的一〇年代,走入中华中学的第三个甲子。我们迎来2020我发言的主题是“让科学精神引领我们进步”。

和同学们交流时,我听到一种苦恼——上课认真听,笔记一点不落地记,但成绩就无法提高。如果付出总无回报,也许是付出的方式还不够科学。在学习中,我们少了一点科学精神。我谈三个方面:

一、尊重规律

成绩难提高的苦恼使人联想到一些场景:早上,有同学饥肠辘辘早读,入耳却不入心;傍晚,球场上有同学忘情运动,然后或饿着肚子或穿着汗湿的衣服度过一晚;深夜,宿舍卫生间有同学苦读,第二天上午课上,他的眼皮却开始打架……

这些看似率性的习惯,背后隐藏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学习不讲究方法,生活不尊重规律。

学习,以牺牲效率和健康为代价,不仅事与愿违,还会给带来“勤苦”的假象以及成绩主要靠运气的错觉。一个社会、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规律,追求效率。这里,我也呼吁每一位老师精心谋划教学内容的难易,思维强度的高低,作业量的多寡,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和学情的精准对接,检测和教学进度的精准对接,教学改进和检测的精准对接,让科学精神引领学校进步。

二、独立思考

吕驰云老师曾分享过她和学生的一段对话:

学生问:老师,沿电场线电势如何变化?

吕老师回答:减小啊!

学生再问:那沿感生电场线转一圈回到初位置,电势怎么变?

吕老师一时之间被问住了,因为感生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曲线。但是被问住的吕老师非常开心!

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容易使人想到一个多世纪之前另一个让人着迷的问题。1895年,苏黎世阿劳中学一位16岁少年想:

假如我以光速追随一束光线运动,将会看到什么情景呢?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合成法则,这束光线好像是一个空间里振荡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但是,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就是“追光疑难”的由来。这位学生就是爱因斯坦。

吕老师学生的问题,也许在大学教科书里已经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难以像爱因斯坦那样带来科学理论的创新。但对他本人来说,这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保有这种创造性,他一定会在某个领域做出不同寻常的成就。这种创造性的根源就是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大胆想象。

我又联想到前面所说的苦恼,有的同学课堂上记的笔记虽多,但没有独立思考。花了很多功夫,却没练成自己的真功夫。这就需要反思自己是否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建构者”。

三、专注治学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西方也有类似说法——“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让牛顿来吧!于是,一切变为光明。”

这个给物理世界带来光明的人在生活世界里稀里糊涂。他请朋友到家里吃午饭。朋友到了,菜已摆好,就是不见主人。饭点过了,朋友一个人吃完离开了。

而此时牛顿终于完成实验,也感到饿了,便走出实验室,去吃午饭。他发现餐桌一片狼藉,便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我都吃过午饭了,看来我的记性真不好……”说着,他又回实验室继续工作去了,完全不记得请客的事。

我们多少次像牛顿那样沉迷一件事而忘记时间呢?这件事是不是学习呢?如果我们的学习能有一份这样的专注,你也会一片属于自己的光明天地。

古代有一位诸侯王答应手下人赴宴,后来又郑重其事回绝了对方:“我听说你是在京台摆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这个自称德性浅薄,不见可欲、专注政事的人就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2020,祝同学们一鸣惊人。

2020,祝同学们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