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升旗手
他们均来自初二(5)班。一位是林洋杰同学。林洋杰同学是副班长兼劳动委员,他正直、有担当,好学上进、团结同学,像一个小骑士一样守护着班级荣誉。他热爱阅读,书本让他愈发冷静沉稳。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了他批判性思维品质。他最喜欢的话是“人定胜天”和“细节决定成败”。相信林洋杰同学今后的日子里,继续收获老师的信任、同学的信赖。奋斗吧,少年。
另一位是徐馨蕾同学。徐馨蕾同学任副班长兼道法课代表,勤奋、友善、乐观、温婉。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她喜欢弹琵琶、绘画、唱歌,带领班级积极参加学校艺术节、读书节等各项活动。网课期间,她是同学们的标杆,每日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作息规律。她的座右铭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相信徐馨蕾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不负青春,成为更好的自己!

克服达克效应,正确进行自我认知
中华中学高二年级 张宇飞
1999年,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 和 贾斯汀·克鲁格,做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在其中一项实验中,他们让84位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回答了20道语法题,随后让他们评估自己的语法水平。结果发现,真实成绩最差的那10%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语法水平应该可以排进前三分之一。那些语法基础较高的学生,对自己排名的估计反而是中游或是下游。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来描述这一有趣的现象——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在某个领域能力欠缺的人,往往缺少对这个领域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所以他们很难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也不清楚别人比自己优秀在哪里。这些能力欠缺者们往往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通俗点解释,就是“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现象。”
在生活中,不乏这种现象的存在。
举个例子,国足在世界赛上的表现一直不尽理想,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有些观众觉得球队水平低,换谁上去也能踢,甚至有人向国足宣战:你们和我们校队踢一场球,能赢吗?
又或者是程序员日以继夜赶工出来的程序,却总被其他部门的同事冷嘲热讽--这样的功能,不是随便敲两行代码就可以实现了吗?辛勤劳作的结晶被他人看成是一纸废稿,对于开发者的积极性可以说是很严肃的打击。
对于这两个领域,入门来说确实门槛不高,足球在学校时就已有接触,而编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日,也是年轻人可轻松上手的技能。入门门槛低,速度快,心中的自信自然会快速建立。这样的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自然是大有裨益的,可是倘若人们自信不断攀升,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之后便会受制于此,固封不前。这个高峰叫“愚昧之山”。多数情况人们会停滞在愚昧之山的阶段,有时自己也自己不知道。达尔文曾说的“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可是这所谓的“愚昧之山”,是否只是一道旅途上的风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不大呢?
我们先从因果逻辑上分析达克效应的后续:
1.越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因此就越是想当然,也就越难以进取,结果命运就越糟。
2.而越有知识(包含技能)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改进,就会变得越厉害,在生活中也会过的越来越好。
这样的机制决定了它的残酷性,曾经能力不如你的人,因为你的固封自守,你们之间的差距会不断缩小,以致于被反超。而与那些原先和你在同一平面,或高度高于你的人相比,长时间过后或许已是云泥之别。
如是不愿接受停滞的现实,那么我们理应正确认识并克服达克效应。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若想超越自己的心理,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1.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达克效应的提出者们认为,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如果具备能力的话,一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这个人真的在这个领域表现的很出众;第二层是,这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水平,这种认识既包括对自己的,也包括对他人的。这就要说到心理学中的“元认知能力”,即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么,是对认知的认知。而低能力者们比较缺乏这种能力,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明了,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人们在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面临着双重困境,即人们既不能呈现出高水平的表现,也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低,反而,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自负。
2.虚假一致性效应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行为的普遍性,通过社会比较来增加认识自己能力的能力。然而,实验证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会比较之后还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拙劣表现,其自我评价的不准确来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价;而能力高的人,经过社会比较之后能自我调整,合理辨析他人评价的准确性,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评估。之所以如此,因为能力高的人总是遵循虚假一致性原则,即视所有人在同一高度,进而能理性的辨析。而自负者则无法对错误修正,以至对错误评价产生固执的坚持。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网课,面对“网课”这一对自我管理要求极高的学习方式,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结果。有的同学自以为是,对于新课的内容,仅仅吸收了一部分就产生盲目的自信,以致于在接下来的巩固强化中松懈自己,导致对课程内容的吸收不尽全面,这正是达克效应的体现。或许一两个知识点并非对学习的整体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心理层面的误区,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补回的漏洞。
这就要求作为网课受众的我们,应适当调试生活态度,以对学习和生活有一个好的调整。
1. 保持open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
首先,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有正确自我认知,敢于主动承认自己的无知或能力低下,不先入为主地封闭各路信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
其次是增加知识容量,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比喻那样,人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例如,很多同学不愿意主动向老师询问问题,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可能正是盲目自信而产生的误解。对于学习中的疑惑,还是应该主动及时向老师、同学求助,补全知识网络。
2. 尝试多看到他人的亮点,而不只是盯着他人的bug
在竞争环境时间长了,我们可能习惯于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但这样长期形成的思维和眼界,就会把我们带入一种隧道视野。无法正视他人,也无法正视自己,也就缺乏继续努力提升的源动力,陷入井底之蛙的状态。在学生之间的相处中,若只是抓住一方的缺点而心生芥蒂,那人际关系会渐行渐远;倘若能认同他人的闪光点,或将自己的长处分享,不仅能促进交际,更对能力的互补大有提升。
3、保持谦卑,向更厉害的人学习你不了解的知识
无论你的能力属于哪个级别,都可以找一个比你能力更加优先的人来学习提升。无论是行业老鸟还是刚入行的菜鸟,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欺骗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很好,要正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关键点就在于,你愿不愿意低下头,向他人请教。学习小组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每个人在不同层面上各有长处,虚心求教,和谐相处,师道不师人,便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同时,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也要切忌走上极端,抛下原本应具备的自信,而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自己落后他人一大截,以至于心理失衡,将精力过多的放在了不必要的担心上。自我评价,理应在一个合适的值域之间,通过每日的作业、整理、总结,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必要的评估,适当地挑战两道难题,或是提升自己解答的速度,使得自我评价和实际情况大致相当,才便于制定接下来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节奏。当然,学校在一定阶段学习后开展的阶段性学情测试,对我们学生而言,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参考物。
孔子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心求教,耐心认知,成为一个更沉稳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