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平静地阅读,冷静地思考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1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光荣升旗手


 他们均来自初二(6)班。一位是潘瑞祺同学。潘瑞祺同学课上思维活跃,积极发言,课后和大家共同学习,很受同学的欢迎。他是老师的小助手,积极服务于班级事务。他还是上一届国旗班的成员,获得优秀护旗手的称号。希望潘瑞祺同学不断进取,勇于挑战,磨炼自我,勇往直前!

 另一位是朱弈同学。朱弈同学乐观自信,阳光善良,乐于助人是他最闪光的品质,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他兴趣爱好广泛,英语成绩数一数二。他最喜欢爱迪生的一句话:“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相信朱弈同学一定会在中华中学这个大家庭里继续用善良照亮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点击查看原图



平静地阅读,冷静地思考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中华中学的谷青老师,想和大家聊个话题——平等地阅读,冷静地思考。


在家的时光,很多人都会打开书柜、翻出珍藏的书来读一读吧。海明威在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事情节是跌宕起伏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他是个老人,孑然一身,驾着小船,在墨西哥湾流中钓鱼,如今已是连续八十四天一无所获了。”“老人消瘦而憔悴,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苍老的,只有他那双眼睛除外。他的眼睛蓝得像海水,欢快而不屈。”85天,老人的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他钓到一条大马林鱼,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死拉着不放,两天两夜过去了,即使没有水、食物、武器、助手……他终于杀死大鱼,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奋力地一一搏杀。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只能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故事说到这里,请问:老人是胜利者吗?首先,从结局来看,圣地亚哥老人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大马林鱼都被鲨鱼吃了,鲨鱼才是胜利者。其次,小说作者海明威为什么不让老人最后获得胜利呢?莎士比亚曾言:无数人的失败,都是失败于做事情不够执着,往往走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就停了下来。圣地亚哥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坚强自信、斗智斗勇、绝不放弃,纵使他最后得到的只是鱼骨架,但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第三,如果我们再转换思维的维度,把目光投向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老人的朋友就是小男孩,但是他也把鱼和海风看作是他的朋友。老人心中的家就是大海,因为可以找到友谊和深爱。同学们,我们是不是也读出了更多的温暖和人生的隐喻。在老人的眼中“大海既仁慈又美丽,可是她也会突然就变得及其残酷”。自然的力量、对生命法则的遵从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曾经在课本中阅读过严春友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敬畏自然》。可能当时我们还在激烈地讨论敬畏自然是不是无所作为、听天由命。什么是“敬畏”?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敬畏之下其实就是爱护。作者的立场观点是:人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作者的理由是: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 “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在今天,因为这场疫情,当人与自然关系被引起广泛关注时,我们应当会更加冷静地思考:作者的理由准确吗?这个理由是不是有了真实的例子?我们还会有不同的观点吗?如果我们带着深度探索的眼光去看,圣地亚哥老人捕杀猎物的行为是不是和上面讨论的不敬畏大自然有所不同呢?老师也没有非常确切的答案,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思考。

同学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局外人,而是这场事件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与成人并肩作战的行动者。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