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2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2019级学生会主席团的张佳仪。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二(5)班。

升旗手陈煊赫同学

陈煊赫同学现担任高二(5)班的团支书、英语课代表。平日里工作严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友爱同学,希望他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负韶华,更进一步。

升旗手俞祺同学

俞祺同学现担任高二(5)班的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乐于助人,与同学团结协作,学习态度诚恳,对自己严格要求,希望她在今后的日子里更上一层楼。

升旗手介绍完毕!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升国旗、唱国歌!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还记得电影里开国大典上冉冉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吗?(它是中国历史新篇章的见证,见证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同样值得我们铭记的是,在开国大典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人,为了这场盛典、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是他们共同铸就了那个辉煌的历史瞬间,他们平凡而又伟大。)

今天我们请来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制作参与(及国旗监制)者宋树信之女——宋如芬老师。

宋如芬现年69岁,从小聆听父亲宋树信老人讲“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父亲的骄傲,终身引以为荣!

宋老师传承老人家的光荣传统,传播国旗文化,致力于红色基因教育!

宋宋如芬老师为大家讲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背后的故事》

徐飞校长为宋如芬老师颁发校外辅导员聘书

宋老师一直在从事传承国旗故事的公益宣讲工作,她说“我愿把这个光荣的历史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下一代,让更多的人清楚国旗的历史。”

宋如芬老师(中)与大家留影

(左1:校团委书记 戴俊;左2:校党委副书记 周立新)

(右1:江苏省国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王志亮;右2:江苏省国旗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 封慧)

宋老师与学生代表深入交流

王润泽同学与宋老师亲切话别

附:宋如芬老师晨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中华中学全体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感谢王志亮老师和校领导们对我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和同学们在今天分享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另外,还要恭喜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战胜新冠疫情,迎来新学期的曙光,迎来新中国建国71周年。

亲爱的同学们,在1949年的9月27日,全国政协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定下了曾联松先生的国旗设计稿,审查组评选时做了部分修改,抽掉了大星中心的镰刀斧头,其余部分未做修改,使得图案更加简洁美丽,在300幅国旗设计稿中脱颖而出。

下面介绍一下五颗星的关系,他们是这样的:大星位于左边(正立),四个小星位于右边,环绕大星,每颗星均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以表示广大人民心向党之意。“似众星之拱北辰,犹鱼水之相融洽”。五星红旗图案本身是美的,艺术性很强。毛主席说:“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国旗国徽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949年,我的父亲宋树信被派到北京国营永茂实业公司,这个公司是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所属的领导全市生产的一个权威部门,负责接管敌伪工厂企业工作。9月29日一上班,公司经理甄树德同志找到父亲说:“上级指令,10月1日,毛主席要在开国大典上亲自按电钮升起一面长五米多、宽三米多的特大号红旗,这面五星红旗质量要好,五颗星,必须用缎子做,做好后,由你亲自送到开国大典筹备处。”接到任务,父亲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党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自己,是对自己的无比信任,将终身引以为荣,紧张的是,当时离开国大典只有两天的时间。

父亲二话没说,先到公司找到了做旗面的料子和旗子套的白布,困难的是找不到做五颗星的黄缎子,当时的北平刚刚解放,物资相对匮乏,黄缎子在市面上基本找不到,29日父亲跑遍了北京城大小布店都没有找到黄缎子,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公司已经组织制作了几万面红旗,北京的红布、黄布几乎找不到了,临时去外地根本来不及了,父亲把希望最后寄托在北京最大的绸布庄瑞蚨祥。30日一大早,父亲骑车赶到瑞蚨祥,敲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说明来意,老师傅非常热情地接待了父亲,还沏了一壶茶,他就是瑞蚨祥的第一掌柜的,现在叫经理,掌柜马上叫起在店里的所有职工决定翻库查找。在掌柜的带领下,全体员工经历了2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在地窖里找到了唯一一块三米多长的上好的黄缎子交给父亲。为什么在地窖里存放呢?因为那时储存上好的料子,为了固色需要有温度湿度的要求,经过闷色,颜色能更充分地渗透到布料里边,现在的条件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父亲拿到料子激动不已,连声说谢谢,付了钱骑上自行车飞奔西单一家缝纫社,这家缝纫社是9月下旬已经配合永茂实业公司做了无数面国旗。他们的缝纫技术好,设备比较齐全,有较大的工作条案,开剪補布比较方便,在技术员接到面料后,打开一看,黄缎子只有一尺多宽,做大五角星不够宽,需拼接一个角,父亲即刻向上级汇报请示,最后上级允许拼接方案。

这面红旗实际尺寸长4.6米,宽3.38米,旗面是五幅红绸子连接在一起,用缝纫机缝制而成,现在的国旗是一次轧染成功,按不同规格,整幅轧制。

五颗星中大五角星有一个角接了一个角尖,师傅们怀着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热情精心细微娴熟的操作,在30日晚间终于将国旗制作成功,拼接处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我们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是纯正的中国红,黄也是正宗的黄,红绸子和黄缎子是上好的天然桑蚕丝面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真丝料子,它的感官、手感、光泽、亮度也是化纤材料不能比拟的。

开国大典当天,父亲带上认真包好的五星红旗送到开国大典筹备处,当时受到中央首长的表扬,他就是我们敬爱的聂荣臻元帅,他拍着父亲的肩膀,亲切的说:“同志,你是党员吗?”父亲回答说:“是。”“你为党立了一功啊。”父亲听后激动万分,随即便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盛会。他们公司的地点就在国旗杆附近,下午三时许,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当看到毛主席亲自按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父亲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为了永久记下开国大典盛况,我父亲买了一张10月2日的《人民日报》,这张报纸保存了整整71年,尽管已经破碎不堪,但他是父亲和我全家一辈子的念想和宝贵资料以及对国旗的情怀。去年,央视网络电视台的朋友帮助我们找了一家裱糊店,精心进行了裱糊,了却了父亲和我一家人的心愿。

宋如芬老师珍藏的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图片来源于央视网)

2003年非典期间,父亲患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病逝了,享年83岁,我作为父亲光荣历史的传承人,每年都要到社区、街道、学校、机关、高等院校,北京监狱,包括给犯过错误的犯人宣讲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历史,让广大老百姓知道他的真实历史。去年8月14日,我到国家博物馆目睹了这面大红旗,睹物思亲,父亲亲自监制后送到开国大典筹备处,再也没机会看过,因为这面红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是镇馆之宝,可父亲回忆国旗的监制过程和它的主要特征,老人家滔滔不绝,历历在目,父亲未实现的愿望由我完成了,同学们想想我能不激动吗?用任何语言无法表达心情,泣不成声,看到国旗告慰天堂的老父亲,您安息吧。

同学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的发言即将结束。在国庆65周年时,央视记者采访我讲到,习近平主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先从国旗入手,也就是那一年十里长安街,华灯上挂起国旗,同学们从小就要树立爱祖国爱国旗的观念,没有国哪有家,战胜新冠疫情就足以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至上,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能衣食无忧无衣食无忧过上好日子。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在国旗的护佑下,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真才实学,不负韶华,长大报效祖国,做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好儿女!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谢谢大家!

(以上根据宋如芬老师的晨会发言整理,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