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2020级广播站的刘文珂,今天的晨会由我来为大家主持。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6)班。

升旗手王旭菲同学
王旭菲同学现担任班长一职,她刻苦认真,勤思好问,并在学习之余有条不紊地执行各项班级管理事务,获得了“管理之星”“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希望她在今后学习中继续努力,更加高效,争创佳绩。
升旗手殷子健同学
殷子健同学现担任6班副班长一职,他成绩优异,踏实稳重,荣获“三好学生”称号。在班上,他热心帮助同学,积极带领同学参加学校活动。希望他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自律,有条不紊,更上一层楼。
升旗手介绍完毕!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在生活中我们总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远的路,但都要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便会悠闲自在,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范士亮博士,范士亮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为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材料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为千藤环保总经理,新加坡SG Diagnostics联合创始人。
范博士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计划,六大高峰人才,南京市“345”海外专家。他是怎么“锻造个人品质,提升人生境界”的呢?下面就有请范博士谈谈他对个人品质和人生境界的思考。

范士亮博士晨会演讲




认真聆听
漫漫时空,冷暖之间,得失之时,进退之际,希望大家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
在刚刚过去的3月中,全校各班争先创优,紧抓常规,涌现了一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班集体,获得了3月份的流动红旗,他们是:

向以上获得3月份流动红旗的班级表示祝贺,也期望其他班级能够对标找差,在4月份的常规管理中取得显著进步!
今天的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请老师们先退场,同学们按早操队形有序退场。
附:范士亮博士个人简介及晨会讲稿全文

▲范士亮博士个人简介▼讲稿全文
中华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一个重返校园的机会,参加升旗仪式,让我特别感动。
很高兴有机会能在这样一个初春的早晨,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和思考。我是范士亮,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目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庭布苏新型材料研究院工作。上周,北大芮勇师兄通知我,要给中华中学的同学们做个晨会的报告。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我当时是有点受宠若惊的。我学习了一下中华中学的校史,有一点我非常感兴趣,中华中学是百年名校,曾经是南京第一女子中学,拥有近100%的升学率,这和我的高中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非常像,实验中学也是百年名校,曾经也是一所女子中学。在这一点上,我感觉跟中华中学找到了联系。
我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又去了法国读博士,目前主要从事氢能源与癌症早筛项目的开发工作。2019年,我受南京市政府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之邀,担任新国大南京新材料研究院的执行院长,把新加坡好的技术,好的项目,好的人才邀请,引进到中国来。我非常享受现在的工作。
戴俊老师希望我给大家讲一讲北大的生活,坦白的说,我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20年了,鲁迅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现在的北大和当年的北大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回顾北大的生活,我有三点记忆犹新,第一就是高中老师说的,现在苦一点,上了大学就好了。结果去了北大,发现自习到凌晨1-2点是常态,如果想学习,永远都有通宵自习室等着你。第二点就是北大教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当年的院士,教授,我们随时可以登门求教,教授们的身体力行在北大营造了学术平等,人格独立的研究环境。我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莫大的福利,进入工作后,再要约这些院士,都要排到几个月。第三点就是北大赋予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使命和担当,会伴随一生。北大的百年,跟中国近现代的命运完完全全捆绑在一起,他所沉淀的历史赋予了北大人批判的基因。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当同学聚会的时候,如果你发现一群人在反对另一群人,那么这两群人一定是北大的。作为高中生,我们可以憧憬大学的生活,我更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当下,高中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对今后的十几二十年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中的朋友往往是一生的朋友,所以,要珍惜你的同学。
我今天还想跟大家聊一聊延迟满足和深度思考的话题。有一个现象,可能大家多少有些体会,随着短视频,微信的出现,我们获取碎片化信息的机会多了,调查显示人们每天会花2个小时在低价值信息上。这种即时满足带来的快乐属于浅层快感,很容易让人上瘾。人们拿起手机就傻乐,放下手机就无聊,因为没有有价值东西沉淀下来,纯粹的打发时间。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了这一现象,并分析了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总结来说,就是我们越来越远离延迟满足的思维习惯,也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行为对一个民族长期来讲,是非常危险的。在这里,我举个例子。于海东是我的大学同学,哈佛大学博士后,他目前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工作成绩非常优秀。我发现他经常在晚上11点左右回复我的微信留言。我有一天问他,平常不看手机的吗,他回答说,他的工作需要长时间思考,如果随时回一两条信息,或者邮件,就要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回到深度思考的状态。于海东教授实际上回答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注意力延迟的问题,一个是深度思考的价值叠加的问题。远离即时通讯这一现象在高水平科研工作者中非常普遍。我再举一个例子,我的小儿子今年4岁,他每天要骑自行车去幼儿园,为了鼓励自己去幼儿园,他给自己设立了3个糖块补给站,也就是每隔100米就奖励自己一块糖。有的时候他在第一站不小心把糖掉到地上,他就开始哭,但他会坚持哭到下一个补给站才吃第二块糖,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样我会更开心。我理解的是如果提前吃了第二块糖,他就会一直懊悔掉在地上的那块糖,而且还会为下一站没有糖而焦虑。如果坚持在第二站吃该吃的糖,他在整段路上都会想着他马上就有糖吃了。我对他的理解特别震惊,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他完全理解了延迟满足的力量。延迟满足是一种思维习惯,是为了某个目标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表现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延迟满足,即时满足,展现的是人对自己的一种控制力,两者不是完全对立的,也无优劣之分。我在这里要提的是,当大家觉得自己的自控能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是否是没有在延迟满足上进行相应的训练。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对深度思考有着更详细的论述。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中国的发展做了新的定位,到2050年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习近平主席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了一点,要用崭新的面貌和姿态迎接建国百年。同学们想一想,2050年,各位都在40-50岁左右,正是一个人最成熟,最出成绩,对社会承担最大担当的时候,所以,同学们,你们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跨世纪的脊梁,是中国跨世纪百年目标的执行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棒者。可以说,目前我们聚社会之力,为你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提供全面发展的培养机制,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这一点上,我要为坚持素质教育的中华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点赞,谢谢你们,让我们有信心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昨天跟朋友聚会,当朋友知道我要来中华中学做报告后,特别激动,她的儿子是中华中学的毕业生,今年本科毕业,即将到海外攻读硕士学位,她让我跟中华中学的老师说,感谢中华中学,为她培养了这么好的儿子。我也希望,各位同学的家长,未来也能像这位母亲一样,为你们的成长感到骄傲。最后,百舸争流,方显英雄本色,祝中华中学的同学们能够像周恩来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