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教育宣讲&期中考试动员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9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一年级的严晓,今天的晨会由我来为大家主持。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8)班。



升旗手曾文轩同学

曾文轩同学性格开朗,成绩优异,在学习上,他乐于助人,经常与同学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生活中他乐于奉献,积极参与集体的各项活动。他的座右铭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相信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做到更好,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升旗手高燊同学

高燊同学为人随和,行事认真负责。在学习中,她勤思好问,对真理有着执着追求;在生活中,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为善。她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哪怕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为此她将继续付出更多汗水,坚定不移地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希望她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征服更高的山峰。

愿两位同学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升旗手介绍完毕!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历史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对四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识和理解,跟随着党,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保持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徐飞校长做“四史”学习教育宣讲



师生、家长认真聆听

“无论我们走的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忘初心,薪火相传,了解前辈们的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半个学期已悄然过去,一周后,我们将迎来期中考试。这次考试具有承上启下,查漏补缺的重要作用。



教务处钱华副校长,做期中考试动员

相信通过同学们不懈的努力,大家的付出都将在这次考试中得到回报。

附一:徐飞校长晨会讲话稿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欢迎家长朋友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了鲜活的教育现场,有家长们的陪伴和参与,今天的晨会一定会成为学校的一份特殊的回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中华中学”,一所中学的名字里竟然有如此大气磅礴的两个字——“中华”。说到这两个字,不由联想起周总理少年时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简单的言语呈现了一代伟人的理想初心,再现了历史上所有救亡图存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赋予了我们校名波澜壮阔的语境,更蕴含着对我们时时回望历史的提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广大青年学生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是书写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斗争史、奋斗史、发展史。

今天的晨会,我就和同学们分享中华校史中的三个人物故事和他们身上的可贵特质。

一是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

中华中学的前身是南京市一女中,已故的张西蕾校长曾在1950年-1952年任职。恐怕不少同学还不知道,张西蕾校长的父亲,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

在天津大学张太雷纪念室里,有一份100多年前签署至今没有发出的毕业证书,上面写道:学生张曾让系江苏省武进县人,现年23岁(实为22岁),在本校法科法律学门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时间是1920年6月15日。它的主人,就是张太雷。

有史学家分析,张太雷应是因投身革命无暇领取这张毕业证书。在当时,一张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证书既是学术能力和知识素养的证明,更是一张当官任职的通行证。

然而张太雷并没有选择这一条路,而是矢志不渝追求崇高理想。他书写中共党史上一连串的“第一”记录:1920年10月,参加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最早的党员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卓越领导人;是第一个“共产国际中国使者”、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领导者和建立者,也是第一个牺牲在火线的中央政治局成员。牺牲时,年仅29岁,女儿张西蕾只有五岁。

他曾留一封家书,上面写了这样一句“我们现在离开是暂时的,是要想谋将来永远幸福”。

张太雷牺牲后,张西蕾校长将这份红色基因带到了中华中学,融入了中华中学的育人历史中。一女中一批优秀学生毕业后,走进了军旅,为新生的共和国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个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从中华中学走出的院士——魏正耀先生的故事。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

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

魏正耀院士的身份和经历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是我国早期的军事通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从中华中学破格选拔到总参某部的魏正耀还是个15岁的懵懂少年当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在部队溜冰场溜冰27岁那一年,他第一次解决了一个重要课题,他内心非常激动。因为课题是和国家、和人民有关的。这份乐趣更为广阔和崇高。他告诉同学们,要具有这种高层次的热爱,你热爱的越多,相应的人民得到的越多。

最后一个故事,是中华中学的87届校友黄如女士。

她的奋斗故事则诠释了一种:对岗位勤勉踏实的坚守

黄如女士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她还是目前最年轻的中科院女院士,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器件与新工艺研究,在低功耗器件的新机理新结构、纳米尺度器件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她在上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人曾经请教她,青年学者该怎样进行科研创新呢?黄如说:“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只要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做事,所谓的创新的东西就能在工作中发现。”在黄如看来,科研创新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每个人都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最基本的事情。


三个不同的时代,从浴血奋斗的革命岁月到新中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中华中学百廿发展的历程。张太雷、魏正耀、黄如……他们是中华的榜样,他们的故事也是中华的故事,我们要在四史学习的过程中,发掘更多的中华榜样,创造更多的中华故事,把个人的发展与命运融入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让四史学习教育真正带来精神洗礼,带来心灵震撼。

同学们,我校名曰中华,我辈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附二:钱华副校长晨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凝心聚智、诚创佳绩》

下周起,学校将进入期中复习迎考阶段。期中考试,是对学期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此我想以老师的身份就如何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与同学们分享一些经验与感悟。

准备和应对考试,需要情与智的协作。情,是对情绪的把控,是我们在应对重要考验时所能调动和依赖的心态的总和;智,在考试中,则表现为对知识的掌握。

备考期间,我们要重视知识的梳理,积极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平时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具体细致的,比如理科的教学通常是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讲下来的,而文科知识点的学习大都是基于具体文本而辐射开的。应试中,需要我们遵循学科规律,把知识点聚合起来。备考阶段,老师们会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复习,同学们更应注意提高听课效率,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把握,融会贯通。用有限的概念和方法去应对无限变化的试题;同时重视利用错题本,厘清根源,规避错误。

到考场上,要展现出最佳的知识水平,我们还需要达到一系列技能层面的要求:

第一,仔细审题,高效思考,力求落笔无悔,因为考场上留给我们有效纠错的时间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

第二,优化节奏,利用复习经验,在规定时间完成单项题组,区分难易力求得分,实现高效答题。

第三,重视规范,最大限度争取卷面优势,对综合性考题要保证步骤清晰,力争过程分。

还要特别提醒大家,考后切忌对答案,考完即放,待全部考完后再与老师、同学共同分析,总结得失。

以上是关于应试中“智”的经验之谈,同学们大都优秀且勤奋,如何才能将我们的深藏之智顺利发挥,也是考试成功的关键。古语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中华传统文化讲究“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遇到问题时反应敏捷、决断迅速,实际上却常伴生着紧张和焦虑,酿成“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影响临场发挥的效果。因此,情绪的调试对应试的结果往往有着更加深层的决定性意义。

好心态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养的。在此,我建议同学们——

首先,用踏实的行动治愈焦虑。把每天的复习做到实处,埋头苦读,无心焦虑,用实际收获增添底气!

其次,用自我的守望驱除攀比。最好的进步是对自己现状的超越,最大的成功是对自身局限的克服。切勿沉溺于不切实际的攀比而深陷迷茫与失落的泥沼,失去奋斗的动力。

第三,用真诚的倾诉收获平和。倾诉利于释放心理压力,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如果感到烦恼,可以和贴心的好友、信赖的老师、温情的父母畅叙幽情。相信通过真诚的倾诉与交流,大家一定可以轻装上阵,收获成功。

最后,考场之上,望同学们以诚信守护考试的公正公平。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见明日之社会,需看今日之校园”,百廿中华,秉承“忠、信、勤、勇”的校训,作为中华学子,我们更应以诚养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以真实的成绩助力梦想起飞。

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