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2021级广播站成员陈佳琪,今天的晨会由我来为大家主持。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1)班。
升旗手:束谦益同学
束谦益同学热情活泼、乐观开朗,在班上担任地理课代表一职。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在学习中,她勤奋好学,刻苦认真。她的座右铭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愿她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勇攀高峰。
升旗手:朱古力同学
朱古力同学是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他是同学们的好伙伴,老师们的好帮手。他发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所以他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不断锐意进取。“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相信以后的日子里,他能把握机会,勇夺桂冠。
升旗手介绍完毕!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起立)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 !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今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也是第九个国家公祭日。八十五载,青史昭彰。即使当下阳光明媚,也勿忘昔日黑暗沉沉。
下面有请郭俐老师上台发言。
郭俐老师发言
感谢郭俐老师的慷慨发言。
共同追忆那一段困难深重的历史,传递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冲散阴霾、乘风破浪的力量所在。每一位中华学子都有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
南京市中华中学
2022年12月12日
附1:郭俐老师晨会讲稿全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早上好!
我们所在的这座城市——南京,有着6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约450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在85年前,这座城却沦为了人间地狱!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一起翻开厚重的史册,沉痛追忆,理性反思。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战火燃至南京。日本当局认为,只要占领当时的首都南京,定能从根本上削弱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信心。面对日本军队的嚣张气焰,南京卫戍部队不畏强敌,奋勇拼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由此上演,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日军进入南京城后,中国守军仍未放弃抵抗,巷战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因为装备和战斗力的落后,军事战略的失误等,南京保卫战的结果只能是惨痛的失利。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随后,在长江边、在安全区、城里城外,日本官兵的人性不断扭曲,他们公然违背国际法,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普通平民进行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华裔史学家张纯如在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杀》中记载道:如果将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300多公里长!他们流的血总重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人类文明史上这最黑暗、最可耻的一页,南京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
这段刻骨铭心的沉痛历史,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去固化和传承。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和平的思考、对生命的尊重,彰显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决心。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告诫了部分日本右翼分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尊重即是自重,勇于背负历史责任,才能更好地轻装前行。
梁启超先生曾说:“历史的目的,就是将过去的真事赋予新价值、新意义,以供现代人之资鉴。”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为抗战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并不是笼统地从爱国主义立场,带着愤怒的情绪来延续民族仇恨,宣扬民族对立,而是一起来探寻“历史赋予的新价值、新意义”。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日两国经济利益相互嵌入,抵制日货也损害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微信群中“不转发不是中国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绑架;还有人动辄轻言战事,更是缺乏理性的行为。爱国,不需要理由,却需要理性!理性爱国,是不冲动、不盲从、不偏激,是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老师坚守岗位,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就是爱国;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奋发有为,就是爱国。
放眼周边,此刻的世界并不安宁,沙滩上永远长眠的小男孩,镜头里惊恐万分的难民,遍布弹孔的墙壁......一幕幕场景,时时刻刻警醒着国人,我们并非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了和平的国家。让我们从惨痛的回忆中汲取历史教训并实现历史超越,成为世界和平的有力捍卫者,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