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懈之奋斗夺取新时代“渡江战役”的胜利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7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chu_rb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一12班的严楚晗今天的晨会由我来为大家主持。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13班。


 


升旗手 马吴昊 同学
    他性格开朗,品学兼优,在班级中担任生活委一职,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们的好伙伴,在上学期荣获三好学生称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继续钻研,努力拼搏以实现他的最终目标。

升旗手 沈意然 同学

他是一个阳光开朗、刻苦好学的男孩,在班级中担任英语课代表一职;曾参加1213国家公祭日朗诵活动。学习上,他勤奋好学,课余时间里他喜欢弹钢琴、看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一定会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

升旗手介绍完毕!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 !请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草长莺飞,日丽风和,大江边还回荡着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壮歌。今年4月23日是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74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我校高一同学将代表南京市青少年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参加《渡江战歌》大朗诵活动。在朗读中体会先烈们崇高的精神,在赞颂中体会将士们坚定的意志。在下面有朗诵队代表王佳琦同学讲一讲她对渡江战役胜利的感想,大家掌声欢迎。


 


莫忘昨天,不负重托,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多少人为之拼搏的结果。崭新的起点上,我们通过朗诵的方式感悟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所要承担起的肩头的使命。今天的新一辈,是未来的建设者。听,进军的号角激越吹响,扬帆追梦,奋勇前进!

附:王佳琦同学讲稿全文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1949年4月23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摧枯拉朽,南京解放!

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它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历史地位,承接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与沧桑。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南京解放前夕,是中国政治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1949年南京的解放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人民是最坚实的力量。渡江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战略追击阶段发起的一个大规模战略性战役,也是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进攻战役。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和渡江战役总前委的统一指挥下,江北解放区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多月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共发动民工320万人,筹运粮草4.5亿斤,征用船只5万多只,还为部队提供大批作战器材和军需物品,为渡江战役胜利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时十分感慨地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在长江这样宽阔的水面上进行大规模作战,解放军还是头一次。由于战士们大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又缺乏水上作战经验,难免会产生种种顾虑。关键时刻,当地的船工纷纷当起了解放军的“老师”,他们向战士们介绍船的性能、长江水文特点、乘船知识,热情地传授划桨、摇橹、掌舵等技能。战役打响后,无数的民众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希望,又冒着枪林弹雨,驾着自家船只,送百万人民子弟兵过大江。年仅14岁的马毛姐不顾个人安危,来回渡江6次,用小木船分三批将战士们送往对岸,并在自己负伤的情况下,救起多名落水战士。年仅19岁的颜红英奋力摇着橹,划船驶向江心时,一块弹片擦破了她的脸颊,鲜血流得满脸都是,可她不管不顾,还是冒着炮火把20多名解放军战士送上了岸。在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中,成千上万的“马毛姐”“颜红英”和战士们一样英勇无畏。支前群众很多是父子、兄弟、姐妹一同上船,即使冒着生命危险 ,也毫不退缩,毅然向前。一位亲历渡江战役的老战士曾感慨地说:我们是人民用双手托着送过长江的。

近代以来,千千万万的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109年的屈辱史,109年的抗争史。百载风云血与火,千里神州炮未歇。今朝千军荡余孽,终得拨云见日天。

青年是国家的主干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担当着时代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

作为今天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投身于民族复兴的浩荡洪波中。心怀理想,立鸿鹄之志,自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奋斗中充实着自己的青春。以不懈之奋斗夺取新时代“渡江战役”的胜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革命到底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