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学本期心与心约广播稿——提升专注力小妙招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0日  浏览次数:次  作者:佚名

中华中学本期心与心约广播稿——提升专注力小妙招



1.你所用来训练“专注力”的方法,可能都是错的!

下面几种场景,我想你一定很熟悉:

哎呀,我明明规定了自己在这个时间点要去学习的,我咋又刷起抖音来了?

啊呀,我明明是要写作业的,怎么又看起八卦来了呢?

于是,你开始向各路大神求救:我怎样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

他们有的告诉你,彪悍的人生就是要敢于对自己狠一点,来,从今天起,拔掉网线,把一切干扰你的东西,统统扔掉;还有的告诉你,你这是得了注意力缺陷啊,需要进行注意力专项训练……

可是,这些手段经常没有用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对过症,就更别谈什么对症下药了。它们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前提——只要能把外界的干扰因素按住、排除,就能专注了,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个念头或想法,这些念头和想法就成了让我们工作学习分心的干扰因素。如果你按照上面这些保持专注的思路去,要把干扰因素一网打尽,就意味着要与至少1.2万个念头为敌——把它们全部屏蔽掉,一个也别冒出来。不要说全部,让你屏蔽其中20%的念头,你也早就崩溃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所以,要想阻止所谓的干扰因素来达到专注的思路,在方向上就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自然就没有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了。

image.png

2.你所不知的“杂念”的真相

杂念,其实是我们的一个主观定义,本质上是大脑的一个正常的生理活力特征。它并非一无是处,相反,是大脑维系专注力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我们都以为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大脑是会把所有精力聚焦在一个点上的。而实际上据神经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事实恰好相反。当我们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的“工作队”是通过降低对其他杂念信息的关注度来实现专注的。

降低并不意味着完全忽略。相反,大脑工作队还会随时回头“扫视”这些无关杂念。这时,我们会觉得这是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实则是大脑正常工作的一种生理表现。这种分心的频率还挺高,大约每秒4次。

大脑为什么要如此高频地“分心”呢?这是大脑的一种风控手段。因为大脑通过降低无关刺激实现集中注意力存在一个风险,就是那些被降低了关注度的信息万一存在意料之外的重要内容怎么办?那就别把它们完全打入冷宫,还是时不时地关照一下。

所以,即便我们正在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时,你的大脑工作队其实也是周期性地在分散注意力的。这种行为的指挥权不在于你的主观意识它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指令。因此对于那些让我们分心的杂念我们只能合理利用,不可能做到赶尽杀绝。

其实杂念,你用得好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很多时候,灵光一闪的顿悟,往往就是从这个一张一弛的间隙中喷射出来的。比如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不就是在洗澡的间隙,突发灵感么?

所以,对于杂念,不但不建议完全阻止,相反,应该好好“以礼相待”。比如,当你脑袋运转不灵时,你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走神儿。你不需要为此有什么心理愧疚,而是要把它当做是对你的大脑的一种高级犒劳。犒劳得好,往往在散步、听音乐、吃零食的一瞬间,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何乐而不为?

有了上面这层基本认知,你在方向上就不会剑走偏锋,误入不归路了。也只有先有这个认知,你才知道真正进入心无旁骛这种状态的关键在哪里。

image.png

3.进入心无旁骛的正确姿势

按照前面的大脑工作原理,要集中注意力根本不需要跟杂念作斗争。而是给它一个清晰、可执行的调集注意力的行动指令,它本身的生理机制就能自动降低其对周围无关信息刺激的关注度,从而让你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所要关注的信息刺激上。

这里就又延伸出了两个关键。

一个是清晰的指令。

一个是可执行的指令。

1)清晰的指令

我们的大脑是一台由超级复杂、庞大的神经元网络构成的机器,比一般的智能机器,更高级、智能N个数量级。但既然是机器,无论多么高级,都必须给到一个它能理解的清晰指令,它才可能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否则,就会出现跟普通机器一样的故障,如卡顿、死机或者乱执行等,就像最开始提到的那些现象,本来要去学习的,结果,往往被抖音短视频网红八卦这些非正事儿给带偏。

什么叫指令清晰?

举个例子。比如学英语。一个说我要专注,把英语成绩提起来。一个说我要在十分钟之内,把这二十个单词全部搞定。你认为哪一个最容易进入精力集中状态中?

不用说,一定是第二个。理由很简单,第一个人给大脑的指令,因为模糊,大脑无法判断什么是当下该聚焦的目标信息,什么是当下该降低关注度的信息。自然就会乱了阵脚。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拿着本英语书东翻一下,西翻一下,心思早就飞到九霄云外了。

第二个人为什么就能精力集中呢?相比第一个,第二个的指令清晰具体得多。有具体的时间和单词数量,拿到这个指令之后,大脑马上就知道这二十个单词是我的工作对象,之外的其他一切信息都是需要降低关注的信息;这十分钟是我需要投入精力的时间,那么,这十分钟之内来抢我时间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简单说,就是你的注意力只会在你的大脑能理解的、清晰具体的任务标的上面留存。

为什么电视、短视频、游戏这些东西都很容易抢走你的注意力?

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的设计者,深谙并充分尊重了大脑集中注意力的基本机制。这些东西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很会用一些具体的、清晰的任务,给大脑带节奏。比如,它们很懂得通过留一个悬念,留下一个谜团,放出一个好奇等手段,给大脑安排一个接一个具体的揭秘任务。于是,你的大脑就带着注意力大军,跟着别人设置的情节吭哧吭哧地寻找秘密、解密去了。

你以为你刷抖音、看八卦,是你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了,其实,你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只是不受你控制,用错地方了而已。

2)可执行指令

如果你的指令够清晰、具体,大脑也能够理解,但是,不可执行同样也是没法集中注意力的。

假设,刚才这个任务是安排给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他有可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吗?显然是没可能的,就是说在指令清晰的前提下,大脑还要储存有至少一套对应的可执行的方案路径。这就要求你,要学会提前给自己的大脑备好对应问题的解决路径、套路、模板等。这样,当大脑接到任务指令时,它才有法可依,有路可走。

假设你事先教给这个文盲一套学习程序,把每一步都拆分成可执行的简单步骤。当你拆解出这么多细化、具体、简单的“路子”来时,这个文盲即便在零基础的情况下也可以立即上手,那么他的注意力很轻松就会被这些“路子”给集中起来。这种情况下他想不专注都不行了。这就是前面说指令必须可执行的内涵。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杂念不等于坏念。念头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用得好与坏的区别。所以,你不能把你不能心无旁骛的罪责问到“杂念”头上来。否则,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其次,对于杂念,要理解它的生理本质——是一种正常的大脑运转生理现象。对此,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合理利用,而不可能去抹杀。

最后,只需再注意两个关键要领,就可以保持“心无旁骛”的正确姿势了:

一是给大脑下达的指令清晰、具体;二是,指令可被执行。二者缺一不可。这些点你都理解透了,才可能以一个正确姿势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