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一(21)班的卢柠,今天的晨会由我来为大家主持。
首先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光荣升旗手:他们均来自高一(9)班。
升旗手 刘在煜 同学
刘在煜同学积极阳光,乐于助人,品学兼优,在平时里他乐于帮助同学,曾荣获“卓越之星”“中华之星”等荣誉称号。他相信“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升旗手 易修妍 同学
易修妍同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作为班级的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她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争当表率,曾获“卓越之星”等荣誉称号。她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
升旗手介绍完毕!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立正!
出旗!
升国旗、唱国歌 !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礼毕,稍息!
南京也叫石头城,在这些盘踞千年的石头上我们总能发现清洗不掉的血迹和枪弹的痕迹。忆往昔,华北事变后的一二·九爱国运动,以及1937年南京大屠杀,都是中国人民抗日救国斗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哀鸿遍野,至今仍警钟长鸣,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而南京之所以能屹立至今不倒,并随着时代熠熠生辉,正是因为那些长眠的英魂。下面,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聆听高一(13)班管若樨同学的演讲《石在,我在》。
感谢管若樨同学的精彩演讲。虽然峥嵘岁月看似逝去,我们仍应牢记使命,勿忘国耻,在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的当下,努力学习,助力祖国成为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走向辉煌。
下面播报获得11月流动红旗的班级,他们是:
下面播报获得第一期最美教室的班级,他们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以上获得流动红旗和最美教室的班级,也希望其他班级再接再厉,争取在下个月的评比中获得良好成绩。
今天的晨会到此结束,请老师们先退场,同学们按早操队形有序退场。
附:管若樨同学晨会讲稿全文
石在,我在!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石在,我在!》。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1935年12月9日……
华北事变发生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之大,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2月9日,北平学生率先行动起来,他们冲出校园,走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勇敢地肩负起了“抗日图存、挽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历史使命。随后运动波及全国各大城市,得到全国民众的有力支持,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爱国运动。
在这场爱国运动中,年轻学子冲在了抗日救亡的第一线。参加“一二·九”运动的青年多数为大、中学生,有些参与者甚至只有十四五岁。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段,他们风华正茂,充满了瑰丽的理想。求学路上,他们的梦是多彩的,有想当科学家的,想学医的,想学气象的,想学文学的……但当国家民族出现危难的时候,他们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难当头,义无反顾地举起抗战救亡的旗帜。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1937年12月13日……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泣鬼惊神,金陵馆,冤魂长啸。曾向晚、彩云追日,血红残照。”这是南京大屠杀的悲壮场景。枯草丛里被虐杀的孩童紧闭的双眼,碎瓦砾中浑身污血的妇女悲愤的怒号,万人坑里层层叠叠惨不忍睹的无数的尸骸……一桩桩,一幕幕,都是金陵无尽的哀伤,都是南京彻骨的惨痛!
然而,我们回忆起这些切肤的痛楚时,也要看到,有一群年轻的生命,为了抗击日寇,保卫南京,壮烈牺牲!“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年轻的将军留下 “告妻儿书”后奔赴战场,而这离去,竟是与家人的永别;万千年轻的士兵,自发自动地向日军迎冲过去,把他们的躯体当作城墙,因此得以阻遏一下敌人的进攻。重磅的炮弹,轰击中华门,坚固的城墙外壳被震裂的万千的烂石块,飞在空中,中华门城墙上,中日双方部队展开惨烈的肉搏战。这是南京保卫战中最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之一。无数年轻的生命之花陨落在87年前的古城城墙之上,他们用血与肉筑起了南京这个城市永不屈服的精神屏障!
让我们的思绪再回到现在。
如今,脚下的大地早已换了时空。清晨,阳光洒在树叶上,散发出温暖的光芒。校园的银杏树叶黄了,落叶如金,犹如一个梦幻的秋天。教室里,书声琅琅;操场上,笑声震天。一切是那样的宁静美好。此时的我们,在最美好的年华,仰望英雄青年们曾经仰望的星空,用最美好的笑容铭记他们留存在风中摇曳的那抹殷红。
但,也不能仅仅是铭记!
我们每一个年轻的头颅,也应该是经风经霜的永不低垂的花朵!祖国的土壤含有足够的铁,她只会生长出无畏无惧的坚强的禾穗!“青年者,国家之魂。”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勇敢地担起振兴中华之重任,撑起中华民族永不坍塌的脊梁。
89年前,鲁迅先生热情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并寄以“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的殷切希望;89年后的今天,每一个中华学子,也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做出青春最响亮的证明:我在,中华之光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