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涂珊珊
1899年,加拿大人马林在南京创办了一所免费就读的学校,她就是南京市中华中学的前身。一百二十年风雨兼程、薪火相传,从爱群中学、育群中学、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南京市东方红中学到南京市中华中学,这所学校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凭借雄厚的办学实力,成为南京家喻户晓的名校。2019年10月3日,南京市中华中学将迎来她的第一百二十个生日。这所百廿名校的魅力从何而来?扬子晚报将直播中华中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活动,扫码即可观看精彩直播。
通讯员 涂珊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她的起点始于“博爱仁慈”
一百二十年前,学校由加拿大医生马林创办
据校史记载,马林创办的这所学校坐落于中华路344号花市大街。当时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博爱教育、儒家经典和西方科学知识,此外还开设英语课和唱歌课。中华中学“用爱温暖人”的办学传统是由马林“博爱精神”的影响而逐步演变形成的。
此后,学校几经更名,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育群中学复校。当时的育群中学注重学以致用,除开设普通课程外,还开设家政课,教做西点,学习刺绣。校风端正雄厚,学风严谨扎实。
中华路369号校园内的一栋灰色建筑“劳动楼”就是当时育群中学的办学旧址,现已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栋建筑为砖木结构,具有早期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目前,“劳动楼”用作初中的行政办公楼。
注重素质教育,文体活动开展全城知名
1951年,育群中学与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合并成立“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校址位于中华路369号。解放初期,教育兴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张西蕾校长(张太雷之女)努力探索新中国女子学校的办学之路,选聘良师,对国文、数学、物理、化学教材进行全面改革,她甚至亲自教授政治课程,编写了堪称最早的政治校本教材。
那时,学校课余活动活跃,音乐、棋类、球类活动开展普遍,全城知名。南京一女中1967届校友孙平回忆,当时学校的篮球队、排球队和乒乓球队在南京都很有名气。学校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孙平说:“我们每天上学都早早到校,把书包往教室一丢,先绕着大草坪跑两圈,大家你追我赶,为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还组织周末晚会(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和夏令营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一女子中学时期是一个让所有师生热情澎湃的时代。师生都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相连。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导下,育群中学、一女中时期有一批优秀毕业生走进军旅,为国家建设做出杰出贡献。
校友纷纷晒回忆,祝福母校120岁生日
从中华中学走出的杰出校友不计其数。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正耀,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中国护理事业的奠基人黎秀芳,人民解放军少将、国家一级演员王晓棠,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芮勇等都是这所学校的骄傲。
学校生日前夕,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客户端开设【爱我中华】专栏,向社会广泛征集“校友回忆”。退休老教师华克文1954年来到南京市一女中任教,他在校工作期间,学校更名为东方红中学、后改名中华中学。华老师告诉记者:“1970届毕业生让我印象深刻,班里有近20位学生毕业后做了老师。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除了学生,华老师一家有5人都是中华校友。“我家祖孙三代都与中华中学有缘!”
中华中学退休教师朱凤兰告诉记者,她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中科院院士,有三甲医院主任医生,有从事金融工作的……“他们不管在哪儿工作,成就是大是小,他们心系中华的心是一样的。”
王海燕现为南京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令王海燕没想到的是,班主任沈翠华老师与其聊天时,竟然清楚地记得她跑接力赛并带领本班获得校运会团体冠军的往事。“我们只不过是老师几十年教学生涯中带过的一届学生,真的很感动!”
她的发展立足 “敬德修业”
为师者,欲树人先立德
这所学校是“爱的教育”践行地。2011年,中华中学高中部搬迁到河西新城。这一次转身充满挑战和机遇。在河西新城高中部,有两条主干道:银杏路和桃李路。正如孔子在杏坛给徒弟传授学识,校园里棵棵银杏是中华师者辛勤耕耘讲坛的真实写照。正如古人用“桃李”比喻优秀学生,校园里桃树李树是中华学子在“爱的关照”下拔节成长的最佳见证。
中华中学在一女中时期留下“博物明理能用世,敬德修业方自励”校训。“博物”“明理”“敬德”“修业”如今都刻在学校的校徽上,同时也铭刻在教师的心头。清晨6:50,高中所有班主任都已到班;晚自习时,老师忙碌着为学生答疑解惑。更有路远的老师,干脆在晚自习后住宿在学校宿舍,为大家舍小家。这样的教师团队带来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他们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为生者,用自律赢得未来
这所学校是自律者的聚集地。中华中学重点打造的“寄宿制品牌”在短短几年内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赢得良好的口碑。住校生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呢?清晨6:10,住校生晨跑,场面壮观;中午12:30,学生回到宿舍,饱饱睡上一觉,下午有充足的精力继续学习;晚上6:40,学生用过晚餐后回到教室自习;夜晚10:00不同年级分时段晚寝,生活老师巡查还将持续到午夜12点。
这所学校是“吃货的天堂”,食堂比大学的还好。学校食堂一楼的鸭血粉丝汤比校外“网红店”同款还正宗地道,卤肉饭、牛肉面、小火锅、小笼包、西安凉皮、炸鸡汉堡等可口美食打开学生的味蕾。每逢高考前夕,学校还会给学生精心搭配“高考食谱”,保证学生吃好考好。
对于大多数南京孩子来说,从小学到初中,已经习惯了走读。选择寄宿高中,需要勇气和决心。然而三年过去,从集体生活开始时的“忐忑”到毕业时的“不舍”,同学们收获了自律的能力、独立的能力、社交的能力,很多人表示,高中寄宿让他们与大学生活“无缝衔接”。
华星班,向顶级名校输送学生
这所学校是奋斗者的大本营。最先进的实验室、功能教室,最多元的社团课程,最丰富的校本课程……但凡走进中华校园,三年多姿多彩的生活从此开启。春秋游、研学活动、爱心义卖、成人仪式、运动会、毕业晚会……这些活动组合成一幅完整的“高中素质教育拼图”,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华星班”是一块天然土壤。2014年,中华中学为优秀学生打造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学校和省内顶尖名校合作开办“华星班”,从教案、教学进度到试卷、评分标准都和如皋中学的顶尖级班级同步。两所学校相关教师定期开展互访学习,学生定期组织参观交流。进入高三之后,学校制定了更加细致的培优计划,助力尖子生冲刺名校。多年实践,“华星班”成为中华优生培养的重点品牌之一。记者了解到,仅2019届华星班就有近20人获得学科类竞赛国家级奖项。
她的跨越聚焦“抱朴求真”
抱朴求真,让教育回归本来的样子
一所名校之所以称之为名校,因为她的办学底蕴深厚,因为她的教育口碑优良,因为她的校友气质出众。守住名校风范,就要不断继承优良传统,勇于在创新中谋求发展。中华中学深知责任之重、使命光荣。
优良的传统是中华中学的办学命脉。追溯历史,这所学校开创了马林办学以博爱为宗旨的第一传统,开启了育群中学以来以救国为理想的第二传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一女中明理、用世为精神的第三传统,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埋头苦干、锐意争先的第四个传统。
创新的理念是中华中学的发展指南。在中华中学发展的第十二个十年,学校正在开创的第五个传统即为发扬“抱朴求真”的精神。“抱朴”指坚持本色、守住本分;耐得了寂寞,吃得了辛苦;“求真”则意味着追求教育的本真。
中华中学校长徐飞告诉记者:“当代教育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存在‘失真’的危险,抱朴求真的教育旨在坚守教育的本分,回归教育的本真,弘扬学校的本色,努力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公共责任感、诗意生活、博爱情怀四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为他们终生发展和贡献社会奠定基础。”
塑造品质,未来中华学子具备四种特质
中华中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徐飞校长具体讲了八个字:我思、我担、我乐、我爱,未来中华学子应当具备这四种特质。我思即掌握批判性思维,我担即具备公共责任感,我乐即学会诗意之生活,我爱即养成博爱之情怀。这四个核心素养关键词实现了理性与感性、自我与群我的连接交互,体现教育的本真追求,关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徐飞说:“总结说来,我们所做的努力是为了培养学生质朴的心性和气质,培养他们求真的精神和能力。”
徐飞介绍,“经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江苏省第一家普通高中批判性思维课程基地刚刚落户中华中学。”该基地由徐飞校长领衔担任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学校已经开设‘逻辑初步’‘批判性思维基础’‘迈向卓越理性’等专门课程,此外还将开设‘经典思辨’‘公共讨论’‘问题解决’等应用课程,同时把批判性思维融入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与学校‘抱朴求真’的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打造课程,支撑学生全面发展
以校本课程涵养人格,以校本课程支撑发展。中华中学点面结合打造了综融性课程和指向性课程,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每一位走进中华中学的学生身上打下“抱朴求真”的烙印。
具体说来,综融性课程涵盖“一句话·一项杰作·一段历史——影响世界的百位大师”“高中三年全程攻略”“主题教育(每月一个主题活动)”“历史上的今天”等系列课程。
指向性课程包括“批判性思维系列课程”“公共责任感系列课程”“诗意之生活系列课程”“博爱之情怀系列课程”,涉及逻辑学入门、模拟联合国、社会调查、生活技能、生涯规划、社团课程、志愿服务、农村社会实践、爱心义卖等几十门课程。
课程可以充实头脑,更能够塑造品质。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质朴,是中华学子最鲜明的特点,他们身上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和浮躁与焦灼的心态相反的一种精神与气质。这种气质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实践中修炼出来的。
她的资源依靠 “文化传承”
办有温度的教育
高中部搬到河西新城后,中华中学初中部仍在中华路369号地址办学。沐秦淮人文气息,浴孔子圣学熏陶。为中华初中学子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沃土。
初中部秉持 “用爱温暖人”的办学传统,汲取“抱朴求真”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三维办学境界:质量立校,文化兴校,品牌强校。中华中学初中部校长李朝军说:“这种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初中部办学实现高位发展。学校始终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办有温度的教育,做有品位的教师,育有品质的学生。”
初中部现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秦淮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市、区优秀班主任、辅导员、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等50余人,国家级、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和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余人。这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团队,以过硬的核心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中华路369号校园汇聚教师理想,构建共同愿景。
育有品质的学生
初中部拥有三年一贯制的德育目标培养序列,坚持活动育人,常规活动有:“致经典”读书节、青春仪式、活力青春体育节、校园文化艺术节、自我成长心理节……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各方面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多年来,初中部家长学校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坚持计划性、系统性、公益性服务,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中华初中部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后续发展力量足。近年来,万若舟、陈楚寒、张子慧同学获得秦淮区中考第一名,诸多初中学子完成高中学业后考入英国剑桥、牛津、美国哈佛、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
●直播预告
跟随直播镜头,围观中华中学120岁生日
你是中华中学的校友吗?你关注学校的120岁生日吗?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这所学校的故事吗?你想一睹中华学子的风采吗?10月3日上午8:30,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将对中华中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直播。届时扬子晚报主播将现场采访前来参加活动的校友,通过镜头传递他们对母校的表白和祝福。扫描本版二维码,即可观看精彩直播。